11月23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16讲在主楼A204开讲。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史学博士曹印双教授讲述了我国心学文化的历程及对家国命运的影响。
曹教授把中华心学文化分为三大阶段:从尧舜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子思、孟子;从秦汉韩非、董仲舒到唐宋明时期的韩愈、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从明代王守仁之后王门心学学派到近现代新儒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中的这段话从中学起大部分人就熟记于心,今天曹教授从心学的角度再次进行了解读。学习时经常复习就会有所觉悟,从由内心散发出快乐的情绪,然后将之转化为行动。我们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要进行真诚的心灵之间的沟通,“乐”才会显现出来。即便别人不理解我们,我们也不生气恼怒。曹教授总结说:其实这三方面都和人的内心有关,离不开心灵的作用。
除了《论语》的解释外,曹教授还从《中庸》、《孟子》、《老子•三章》中进一步讲述了心学所体现的真、善、诚。曹教授还强调了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真、善、美。世间的一切美德大抵都是由这三者衍生出来的。
在心学文化的第二阶段中,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认为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曹教授指出,唐朝的韩愈重振了心性道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心学。韩愈提出要把坚持华夏的文明,尽量谈心说性,这样才能济世安民。
在谈到近代新儒学时,曹教授讲述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二三事。陈寅恪先生晚年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给清朝的两位女子写传。一个是弹词小说《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一个是才女柳如是。这两位女子身上破“三纲”的精神正是陈寅恪先生所追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曹教授还从心的文化价值和心学的文化意义两方面阐述了心学文化对家国命运的影响。他认为,心是道德、艺术、文学、宗教、知识价值的根源。艺术家没有高尚的品格,其作品即便再优秀也不会流传千古。除此之外,心学还有会通文明,促进科学,促进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文化意义。最后,曹教授用朱熹的《观书有感》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曹印双,史学博士,西安电子电科大学副教授,主编西电国学网。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武汉大学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学术兼职:陈寅恪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会员。研究领域:陈寅恪学术、中国中古史及传统人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