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366讲在主楼A203开讲。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创作奖”获得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泛做客“学而”讲坛,以“影像的力量”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图文并茂的摄影主题讲座。
本场讲座座无虚席,不但吸引了校园广大师生的听讲,陕西摄影圈大咖以及校外的不少摄影爱好者也来到现场聆听,甚至有宝鸡、渭南的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作为“学而”讲坛2016年首场讲座,本次讲座为“学而”讲坛赢得了新春开门红。
什么是摄影?李泛说,教材上通常的说法是,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光学设备记录和保存图像的过程。但他重新进行了定义:摄影是以思想为基础,以照相机为媒介的框取过程。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要做到好看,做到精致,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想法,体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与社会发生互动,展现出自己的价值。最好的影像是看不到技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最好的影像。他说,影像是历史的见证,每摁下的一个快门便是一次历史见证,而真正有价值的影像是原生态的,而不是具有添加剂的影像,不是那些PS出来的经过加工的好看的图像。对于多数作品而言,好看确实是一种效果,但是好看并不是价值,影像的价值是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
“摄影向来就没有真实过,作为一门艺术,摄影是主观的。”李泛认为,任何相片本身是没有真假的,通常说起的“假照片”是有问题的,影像的真假不在于照片的真假,而在于摄影师对展现对象的真诚度。李泛讲解了《战火中的女孩》、《枪炮与鲜花》、《月球行走》、《饥饿的苏丹》等世界传世摄影名作,特别提到“摆拍”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摄影史上那些具有巨大影响的摄影作品不乏“假照片”,不少就是通过摆拍实现的,只要摄影人的真诚度没有欺骗观众,优秀的作品是可以“摆”出来的。“真诚度,就是借最好的一刹那,使事物产生全新的意义和意境。”李泛解释道。
作为摄影家,李泛教授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部分作品,讲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他反复提到,好作品的价值不在构图和光影,在学习摄影的初级阶段,技巧是必须的,而到了高级阶段,还是要靠作品的思想,拼作品对社会的贡献。摄影家既要拍摄光鲜亮丽的影像,更要创造出心中之“像”。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摄影人的辛酸和泪水,吃不了苦头的人成不了成功的摄影家。李泛讲解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像里像外的故事。讲到某个作品呈现出人工天成的精彩之处时,李泛说道:“有的时候,当你虔诚地追求这门艺术的时候,上帝都在帮你。”
“我要说的是,我在这里表达的一切都不是真理,历史会告诉大家什么是真理。今天有幸成为‘学而’讲坛第366期的讲座人,今年又恰好有366天,这是一个好兆头,谢谢大家。”讲座最后,李泛说。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李泛,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创作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第八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总评评委,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从影数十年。数十年来潜心摄影艺术的创作、教学及研究,并培养了大批摄影创作骨干及媒体人;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得众多大奖,崭露头角。李泛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走进戛纳电影宫授奖的中国摄影师,是第一位获得索尼世界摄影大赛(SWPA)专业组冠军的中国摄影师,是第一位在香港FCC(香港国际记者会)举办摄影展的非会员摄影师,也是第一位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华赛)中五届获得七个奖项的摄影师,此外还获得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中国摄影界最高的摄影展览奖),摄影教育“红烛奖”(摄影教育最高个人成就奖)等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