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天文学家张可可在中二楼3201室作了关于探索行星内部结构的专题讲座,一百多名学生到场参与。这也是“天文之美”系列交流活动的第一场。
讲座开始,张可可首先为我们介绍目前常用的四种探索行星内部的手段:利用地震波、卫星轨道变化、重力场结构与变化及磁场结构与变化。为了便于理解,他分别以地球与木星为例,介绍了这四种手段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可可向大家分析了地球的重力场、磁场,简单解释了地球人类居住的特殊条件。由于大家已经学习过地球的相关知识,他在此也不再细谈,而是将重点放在木星上。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但为太阳系中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作为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内外部结构当然也必有其独特之处。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行星,最外层是木星的大气。随着深度的增加,氢逐渐过渡为液态。在离木星大气云顶一万千米处,液态氢在高压和高温下成为液态金属氢。据张可可介绍,木星的中心是一个含硅酸盐和铁等物质组成的核区,核区物质在极高的温度和极高的压力之下,物态难以预测,不太可能为固态。核区边缘与外围物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物质组成与密度呈连续性过渡。
讲座最后,张可可专家留下近半个小时的提问环节,耐心为同学们解答关于天文学领域的问题。
张可可,天文流体力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现任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地球和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已发表文章15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杂志第一作者文章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