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生命三部曲——创伤,康复,成长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6-09-29 08:38 浏览量:

9月27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04讲在主楼A204开讲。居维宁讲授认为人的一生中大都要经历一个创伤、康复、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

“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人本主义认为幸福就是满足需求;企业心理学家认为幸福就是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能;孔子在“朝闻道,夕死可矣”中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幸福有很多种,居维宁教授用形象的一句话概括了幸福的样子:它犹如花草树木的向光性、向水性。花、叶自然地朝着阳光开放,扎根于泥土的根自然地摸索着水源生长。

但是幸福并不是时时都存在着,大部分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挫折、打击。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灾区群众大都面对失去亲人这种大的创伤。居维宁教授本人也参与过灾后心理重建的工作。她回忆说,其实儿童的韧性是没有办法想象的,他们能很快从创伤里走出来。居教授把这种“韧性”又称作“免疫力”。它是人性中的潜在特质,可以保护个人不受创伤的过度打击。

在研究中,居维宁教授发现了以集体为中心的“亚洲式韧性”。通俗来说就是当人们遇到重大挑战时会依靠背后的群体来寻求支持,而这个群体大多是家庭。家庭就成为一个人心理韧性的重要支撑。“亚洲式韧性”另一个特点就是能够顺应时势来创造成功。也就是常说的“能屈能伸”。

“佛家和道家对于生死相随、祸福相依的哲学正是创伤后成长的哲学基础。”居教授在谈到创伤后成长时如是说道。每经历的一次创伤在正确心态的引导下可以带来更好的成长。除此之外,居教授还谈到了另一个观点:创伤后成长的个人也是集体中的个人,他的成长同时影响着他所置身的集体。

最后,居教授又讲述了关于幸福、快乐的一些感受,认为“我的幸福”就是真我和社会我的融合。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居维宁教授,心理学博士,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休斯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任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所教授;共同领导淡马锡-新加坡精神卫生总署的亚洲灾后社会及心理重建计划;并任新加坡健康推广部精神健康计划青少年组首席顾问。历任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及社会科学院科研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布克莱校区、澳洲西澳大学、英国伦敦的罗汉敦大学访问教授。居教授是世界排名前列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的创始人,该校心理学系位居全球大学心理学专业前茅。居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成就不菲,更难能可贵的是“落地”的风格与经验、及其谦逊亲和的为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居教授带领团队与华西医科大学合作,在北川开展学校灾后心理支持工作近八年。

文字:人文学院 娄梦婷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