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刘军——幸福研究之“不幸”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7-04-29 08:18 浏览量:

4月26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33期在主楼B404开讲,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刘军教授就“幸福”这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展开论辩。他创造性地批判了现有的幸福研究,解释学术场域与日常生活脱轨造成的“不幸”,倡导有意义、带来“幸福”的幸福研究。他的报告可以促进常人反思和学术反省,为处于理性化时代难以自拔的学者添加逃出牢笼的些许勇气。

讲座伊始,刘军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幸福的“意见”种种——从 idea到idealism。老师强调说,之所以没用“理论”而用“意见”这个字眼,是因为现在关于幸福的“研究”看似很多,但是就它的“意义”来说,大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意见”。刘老师分别从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如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儒家)、社会学等方面梳理了关于幸福的“研究”。

刘老师介绍道,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与幸福不存在正向关系。城市幸福指数与人均GDP不是线性关系。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幸福感不再随着经济发展而提升,要考虑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经济学家Easterlin(1974)提出了一个悖论,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幸福高于穷人;以国家为单位,穷国的幸福水平几乎和富国一样高,美国居第一、古巴居第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活动是人最大的幸福,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合乎品德的实现活动,幸福和快乐紧密相联。(《哲学研究》2010)康德的幸福认为生活在现象界中,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以幸福为生存目的。

随后,刘军老师引用了康德的观点:“关于在幸福的名称下的一切偏好的满足的总和,人毕竟不能形成一个确定的和可靠的概念”。“幸福是一个如此不确定的概念,以至于每一个尽管都期望得到幸福,却绝不能确定地一以贯之的说出他所期望的和意欲的究竟是什么”。“属于幸福概念的一切要素都是经验性的——如果他意欲财富,那他岂不是会由此给自己招来多少忧虑、嫉妒和窥伺!”

接下来,老师开始对幸福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他从现代汉语词典讲到刘墉对“幸福”二字的拆解。他不无风趣地说道,“查《现代汉语词典》不管用啊!”引得台下的观众一阵大笑。

刘老师一再强调要学会问问题,要提出问题。讲座中他不断地向观众们抛出问题:幸福可观察吗?可评价、可分享吗?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公民的幸福一致吗?新闻报道高中生、大学生自残,教师甲老婆患抑郁症,老师乙患焦虑症!9000万抑郁症患者!全民焦虑?所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学术界不是很关注?提出的可行的缓解问题的方法为什么难以实施?在受访者自评幸福的调查活动中,受访者能不能既幸福又不幸?

种种问题抛出来之后,大家都陷入深思,有人眉头紧皱不得其解,有的略有所得却也不甚解。刘老师微笑着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般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对生活价值的评价。学会享受幸福,这种分享不是独享而是需要共享。”但是,深究起来这些“意见”都有问题。他说,受访者可以既幸福又不幸,因为个人是丰富的多面向的、时间性的存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一。因此,倡导辩证性的思维,不是理论的知性思维。

随后,他结合儒家伦理给出自己对于幸福的内涵的见解,他认为幸福是亲密关系中的愉悦状态,不是happiness,不是well-being。幸福的外延是收入、财富、职位、快乐、愉悦、满意、乐趣等。幸福看似是个人状态,实际存在于关系之中,是关系性的概念。他认为幸福只能在亲密关系中分享,不能超出亲密关系之外分享。不存在超出亲密关系之外的集体幸福,因此,某某“幸福城市”的说法不成立。

在讲座的后半段,他表达了自己忧虑。他说现在多数关于幸福的研究看似繁荣,看似关注人的生活体验,实则脱离日常生活,不具有切身性。其背后的推理是形式推论,不关注内容。比如亨普尔提出的D-N解释模型以及基于此的大多数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此类问题。

大前提:吃了避孕药的人不会怀孕;小前提:奥巴马吃了避孕药;结论:奥巴马不会怀孕”。他用以上三段论对幸福研究中的不切身性现象做了形象生动的诠释。台下观众都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他倡导进行切身的研究,并指出有的研究得到国家的关注,对于国家来说是切身的,但可能有害于个人切身的研究。“理论”的受众一定是少数,所以不能简单的用受众的数量来判断研究的切身性。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他不无感慨地说道,学者不是预言家:总体性变革!学术制度真自信,学术研究要切身!本土知识与智慧,追求意义好学人! 倡导来自实际问题而非书本问题的研究;基于本土进行分析,不能简单移植国外的不适宜的概念;倡导特殊研究,而不是普遍研究;倡导关系式研究而非原子化研究;倡导切身问题,反对空洞的研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确立学术自信与道路自信!

讲座最后,他说到,现在的学术场域关注发多少量的paper,而不关注真正的学术。学-术疏离,道-术不相参;有术无学,学而不习;学术与自己分离,与生活分离,与同人分离,远离常识意义(common sense);学术与国家分离,读书与修道分离!在此大背景下,我们缺乏反思,没有了“问题”!这可能是逃不出的牢笼!引得台下观众陷入深思,产生共鸣。最后,他说道:“阻力固然巨大,但是真正自由之人不会受限,而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世界,勇敢前行!”赢得台下听众阵阵掌声。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讲座人简介:

刘军,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和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哲学硕士(科技哲学)和理学学士(数学)。曾任职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社会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4-2017)。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是关系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

文字:人文学院 钟素珍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