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394讲在主楼A204开讲,陕西省档案局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先生受邀进行了本场讲座。王建领先生是陕北米脂县人氏,他以别具陕北腔调的普通话进行了此次关于陕北方言的知识讲座。
“语言本身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清楚,今天我讲陕北方言,却要用普通话来讲,尽管我的普通话非常不标准。”王建领先生讲到了“三个陕北”:行政陕北、地理陕北和方言陕北,目前我国的语言形成了汉语一统,方言并存的局面,陕北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保留了古老语言的原始风貌,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有强大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五千年文化文明毫不间断的底气,过去我们强调各地的有形的文化遗址、遗迹或其他文化载体,唯独忽略了方言。王建领先生长期接触和研究陕北方言,发现目前正在使用的方言和古代汉语有诸多契合相近的地方。
王建领提出来三个方面的论点,他认为方言是文明进化的路线图,是社会变迁的全景图,是折射语言流变轨迹的三棱镜。他以自己长期接触的陕北方言为例进行说明,现场分析了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
王建领先生介绍到,文明进化经历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崇拜、皇权崇拜、自由崇拜,陕北方言中常常出现“毬”字,他研究分析认为,多数情况下这个字并非是粗口脏话,而是一个叹词,是生殖崇拜时期一个非常神圣的语言图腾的遗留。《诗经·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王建领先生考证,“且”是象形字,和“毬”同意,在这里的用法是句末叹词。这一句在今天看来很古典的诗歌,王建领先生认为陕北方言中有类似的表达,翻译为普通话为:“年轻人好张狂,毬!”此外,他还分析了陕北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婆姨”、“谒庙阳歌”、“岑彭马武”等词汇的来源和变迁,讲述了这些词汇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小众群体,大众格局”,王建领先生认为陕北一地方言虽然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局限,但也全景反应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
同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陕北方言保留了早已经消失的入声发音,保留了文言文的部分语法结构和读音规则,有的词汇构成和普通话相近,但词义差别较大,甚至出现了相反的意思,以陕北方言朗诵唐诗宋词更近原貌。王建领先生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有两条线并行发展,一条线是官方渠道,以文字定型和推广统一官话为主,另一条是民间渠道,就是以方言为主。延安、保安、安定、靖边……陕北地区边塞地名云集,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交融的地带,王建领先生讲到,陕北方言不但保留了古汉语的因子,而且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词汇,是民族亲和的润滑剂,也就造成了陕北方言的多民族大中华格调。
“乡音未改鬓毛衰,方言触动着我们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深厚情感。”但有感于现代化发展,现代科技文化对人的同化,乡音消失,方言不再,王建领先生也非常痛惜:“方言民俗不是迷信,而是科学,但少有人关注它们。人常说,没文化,太可怕,我却要高喊,有文化,太可怕!”
讲座最后,王建领先生以纯正的陕北方言高歌两首信天游结束。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王建领(又名王六),陕西米脂人,研究生学历。曾经在村、乡、县、市、省,分别从事工、农、商、学、兵等职业,历任中共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商洛市委常委、商洛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副市长,现任陕西省档案局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其著作《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为国家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的申报资料,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和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收藏。其所撰散文《又见核桃压枝低》被作为2014年陕西省中考试卷语文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