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324讲在主楼A204开讲。西安《美文》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穆涛为在座师生作以“汉代长安城的文化生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长安城大移民;2、五经,汉代的大众读物;3、独尊儒术,汉代的主旋律;4、汉代的文学观与今日之区別;5、汉代文化生态的终结或转型。
何谓“文化”?讲座开始穆教授向在座听众抛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回答,他认为:“书读得多叫有知识,不叫有文化;钱赚得多叫有财富,不叫有文化;官做得大叫有权势,不叫有文化”。在他看来,文化是综合性的知识,建立在两个关键词基础上,即水平和能力。一个人可以水平很高,可以很有能力。但是还要再上一个台阶,才能称之为有文化。
关于文化生态,穆教授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整体性质,例如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所谓的“礼”就是指规矩,而不是当今时代人们送的礼,如土地、财产、楼房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党中央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习总书记提出“种”文化一说。因此之前的“繁荣文化”说法是不妥的,文化作为某个区域里的整体性格,怎能说繁荣性格呢?因此做文化工作要对“文化”有清醒地认识。穆教授坦言,自己研读汉代文学作品不是跟随潮流,为了丝绸之路而读的,自己已专研汉代文学作品20余年。
穆教授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听众讲述了长安城大移民,他认为,汉代文化对当今社会极具借鉴意义,因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汉代相似,以及当今社会人们阅读经典的匮乏。
也许当今社会读者将五经视为经典,但是在汉代,五经却是大众读物,就如明清时期的四书也被当作大众读物来对待。原因很简单,科举考试将他们作为参考书目。李克强总理强调“全民阅读”,穆教授认为“读什么”至关重要。他建议大家不要跟风阅读,读者自己能够建立自己的选择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随后,穆教授向在座听众简要介绍了《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5本经典书籍的来龙去脉及精髓。
讲座最后,穆教授向大家发出呼吁:大学校园里的时光很美好,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他还特意在“学而”讲坛的签名簿上写道:“在当今社会,一定要多读几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
穆涛,西安《美文》杂志副主编,主持常务编刊工作。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俯仰由他》、《肉眼看文坛》、《放心集》、《散文观察》、《看左手》、《先前的风气》等书十部。曾获陕西省双五文学奖,陕西省优秀编辑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郭沫若散文奖·优秀编辑奖”,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炎黄文学编辑奖”,“陕西省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等。《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并入选“2014中国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