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什么?秦腔是陕西人的语言之根,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温暖。12月11日晚,李小锋老师在主楼A203与西安交大的师生们共同欣赏秦腔表演的美学。
李小锋老师介绍了当代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表演的三大体系: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写意艺术,即中国传统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写实艺术,注重的是故事的再现;德国布莱希特戏剧学派——间离效果(反写实艺术),强调理性因素。谈到中国的戏剧,李老师认为中国戏剧的特点是“景随人在”,并说道:“中国的戏剧就是在舞台上什么都没有,人物一上场就什么都有了。”中国戏剧有意,而意不仅在演员心中,也在百姓心中,百姓和演员是相通的。西方戏剧的实,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将其再现给观众;而中国戏剧的意,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
在秦腔艺术欣赏部分,李老师讲解了秦腔艺术概论。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其中历史上把先秦的弦歌时期称为秦风时期,而从先秦到魏晋六朝,即是所谓的秦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已经逐渐演变到“以歌舞演故事”,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特点,而唐代的参军戏、宋元的杂剧则为后世秦腔的正式出现拉开序幕。李老师强调,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秦腔是戏曲艺术的发源地,秦腔也是秦人心中的歌,秦声秦韵能够淋漓尽致地宣泄和表达秦人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李老师按照生旦净丑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秦腔的角色行当。在《秦腔词典》把小生定义为传统秦腔角色行当,生行的一支,小生分类有文小生和武小生,文小生也叫方巾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劈山救母》当中的刘彦昌,李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其中的一段故事,并以此说明中国戏曲的三重美:情、艺、技。在介绍雉尾生时,李老师对比了周瑜与吕布的特点,并指出,即便有着同样的扮相,两种完全不同的神态可以很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旦角分为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净角分为大净、毛净,丑角则是给大家带来快乐的行当。
戏曲造型艺术和角色创造是秦腔的特色。戏曲服装艺术不是历史服装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舞台艺术造型,李老师认为,秦腔的一套服装百代能用,就是因为它的服装就是为表演而设计的。在关于秦腔的唱、念、做、打的介绍中,李老师将秦腔的唱描述为“运用丹田,字正腔圆。唱诉结合,声情并茂。真嗓假嗓,交相成趣。”并在现场用秦腔朗诵了《游龟山》,更为传神地表现了秦腔的特色。
关于如何发扬秦腔的文化,李老师表示,秦腔是成年人的艺术,是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艺术,也许目前并没有太多人了解秦腔,但是他仍对秦腔充满信心。“看秦腔应该看它的唱念做打,同时在扮相的美学吸引下进入剧情。”
本期讲座同时到场的嘉宾有西安交大团委副书记魏伟、人文学院副院长李黎明、学而讲坛负人黎荔等。讲座现场,西安交通大学戏曲社希望聘请李小锋老师为荣誉指导老师,李老师愉快的接受邀请,并由李黎明副院长为其颁发聘书。
李黎明教授在讲座后与同学们展开分享,他对李小锋老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是戏剧,演绎的是人生,我们坐在台下,观赏的是戏剧,思索的是人生”。秦腔作为一种文化,与如今的电视连续剧有很大不同,它可以延续数百年、百看不厌。“现在的文化就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是秦腔艺术非常有韵律,即使不断地、反复地品尝,仍能品尝到它的美,而这就是今天李小锋老师所介绍的秦腔的美学所在。”在李黎明教授的“刁难”下,李老师在现场为交大师生献唱了《三滴血》,本期学而讲坛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李小锋,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先后在《白逼宫》、《周仁四府》、《劈山救母》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以高亢洪亮、富于韵味的唱腔和扎实过硬的武功,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