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西北政法大学谌洪果教授,在我校主楼D205为交大学子带来了一场名为“责任与宽恕:避免暴戾的正义观”的讲座。
谌教授在讲座开始谈到现今社会暴戾严重化的趋势令人担忧。在普通民众对司法及社会正义等丧失信任和信心之际,在人们崇尚以暴制暴的复仇正义氛围里,我们需要探讨新的正义的出路。在做到“温良恭俭让”、理性文明人道的同时,不至于牺牲或放弃了罪责的担当和正义的诉求。谌教授举了近年来引起广泛舆论关注的司法案件,如:药家鑫案件,李昌奎案等,从制度建设和人性建设的角度引出了应废除死刑还是保留死刑,谌教授认为药家鑫案和李昌奎案反映了死刑、民情与正义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关死刑的情感之痛说到底还是一种正义之痛。人的尊严和救赎是建立在后果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基础上的,作为公民社会的成员,一个人并须有勇气接受世俗法律的惩罚。
谌教授又从“宽恕是什么”的角度向我们讲解了这一问题。宽恕不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与恶为善,也不是说要免除对方的刑责,宽恕不等于两方和好,也不是说遗忘过去,假装没有受伤,更不是沉迷于历史的苦毒怨恨之中。宽恕是在了解事实基础上的抉择,因此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宽恕是拒绝施加惩罚,不再忧虑加害者是否受到因果报应。宽恕是不再传扬对方的闲言碎语,企图破坏对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宽恕是对对方存着怜悯的心,它正面击破大多数人本性中的律法主义心态。宽恕是自己内心的宽恕,而不是要以对方是否认识到过错,或是否悔罪为前提。
既然宽恕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宽恕呢?谌教授说,从个体层面来讲,最大的障碍就是自我,唯我独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宽恕是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要每天都重新承诺。从制度层面来说,国家不能倡导暴戾,正义需要切实施行,真相需要公诸于世,理性需要耐心培育,爱心需要不断坚固。
谌教授最后提到,人不能在公义被践踏之时还无动于衷,那若不是糊涂就是伪善,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平复创伤。如何以善胜恶,我们不能被泛滥的情绪所征服,也不能被仇恨的牢笼所奴役。要伸张正义就应找比报应更高的理由,生活是残酷的,但超越残酷的法则就是人类进步和提升的希望所在。
在讲座末尾的提问环节,谌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答复。
讲座人介绍
谌洪果,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译有《司法审查与宪法》,《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著有《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学术随笔《法律人的自我救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