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德国哲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海格德尔哲学的知名学者孙周兴教授在主D205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海格德尔哲学漫谈”的讲座。
苏格拉底曾说过“哲学是为了练习死亡”。孙教授讲,所谓练习死亡,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米达斯(Midas)王曾很久在林中寻找酒神的伴侣,聪明的西列诺斯(Se-lenus)王问他:对于人绝好绝妙的是甚么呢?这位神灵呆若木鸡,一言不发,等到王强逼他,他终于在宏亮的笑声中说出这样的话:朝生暮死的可怜虫,无常与忧患的儿子,你为什么强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的话呢?世间绝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乌有。但是,对于你次好的是——早死。”尼采也说,永恒的沙漏在流逝,而个体就像沙子一样渺小。
孙教授讲到,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既然人生如此悲苦,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对此,古希腊人提出了两种用以解释的方案。
古希腊人的第一种方案是靠艺术、史诗和神话。希腊人靠自己宏伟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诸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诸神的相貌和平常的人是一样的。孙教授解释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因为人和神一样是一样的,就不必感觉人生之悲苦。以这样的构造,自欺的办法,来告慰我们痛苦的人生。
从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人提出了第二套方案,即科学乐观主义。孙教授讲,苏格拉底提出“科学就是德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它以科学、因果来解释世界、生和死,也成为了当今人基本的的生活方式。这个解释建立在两个基础上,即自然是可知的和知识是万能的。在此种机制下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尼采所说的“理论人”
第二种解释方法在二十世纪以来遭受了众多批判与质疑,为此,海德格尔也提出了自己的两种解释方案。
海格德尔的第一种方案是把人放大,也就是存在主义。传统哲学认为,事物的意义是通过方法体现,由主体把握,海格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自己老师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意义不是靠自己和主体体现,而是由其所处背景、事由或者说是在忙碌的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破除了主体哲学对对象的把握方法。孙教授解释说,这样就造成了,人与事物打交道,事物才有意义,从而将人存在的意义普遍化,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构造,存在就是世界。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方案。海格德尔把人的有限性解释为时间性,他提出了一种三维时间性的虚无结构,把时间分为曾经、当下和将来,这是一种整体的、非线性的时间观。海格德尔认为,存在就是虚无,向死而生。人只要能够继承过去,承担当下,面向将来,就可以获得整体性。
海格德尔在后期提出了的第二种方案——把人缩小的方案。人与天、地、神构成了世界的四种元素,这里的神是指神圣的东西。孙教授指出,现在的人对自然失去了谦卑和敬畏,而海格德尔将人看作是被本有、存在和自然所占有的东西,这个观点带来了对文化、语言和真理的重新解释,即它们不是人的东西,而是天地、自然所拥有的。从而让人放弃以知识和理论的途径,而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对待世界。海德格尔后期将虚无隐蔽、神秘化,将其看作是语言的否定性运动,比如当说出是的时候,就代表着已经说出了无数个不是。这就说明推动我们前进的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思想必需由人来介入,而人只能以一种等待的方式来参与这种虚无的运动。
孙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两种方案,都是离开传统哲学和科学的道路,寻找一种非科学和非理性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海格德尔是成功的,他要求我们对待非科学、非理性的解释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在本次讲座上,孙周兴教授还接受了由西安交大郑南宁校长签署的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的聘书。
讲座人介绍:
孙周兴,男,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德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哲学系兼职博导。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西方诗学,尤以德国哲学和现象学为重点。著有《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1994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等;译有《哲学的改造》、《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尼采》等;编有《海德格尔选集》(两本)、《世界现象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