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7点,“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168讲在主A204举行,来自人文学院的罗亚萍副教授以“向幸福出发——大学生婚恋观探讨”为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罗教授以柏拉图的名言作为开场白,阐述爱是人类最古老最本质的幸福来源。她首先从幸福观念与模式说起,例举了一个墨西哥人与美国人相遇,因人生观价值观迥然不同而互相碰撞的小故事,搏人一笑的同时更是发人深省。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家庭的幸福模式则是大相径庭。钱钟书在吃饭一文中曾说过,“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饭讲究的事实上只是吃菜。”在吃饭与吃菜的人生观的探讨下,全然不知哪种活法更为妥帖,也因此而言,人只有选择适合率性而活的权利。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副洒脱,还是精益求精的高品质生活,似乎取决于自身对幸福饱和感的认知。家产万贯者不乏孑然一身,而一贫如洗者也可能拥有终生伴侣。更有甚者,他们是物质上的“吃饭者”,精神上的“吃菜者”。
罗教授又说道,当今大学生,对待幸福的态度应更为清晰明确,用自身的努力换取高品质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务必尊崇内心坚定而执着的信念,物质层面的欲求不值得精神层面的丢盔卸甲,纯粹为物质而活的人是欲望的奴隶罢了。
紧接着,罗教授又拿出了权威度极高的社会调查阐述了人类的特性就是“排斥异己,与同类相亲。”宗教与政治信仰相同的人往往能够聚集在一起生活,爱情也是如此。当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时,精神层面的互相重合能奏出琴瑟和鸣的乐章,同时会有相同的理想信念,促使二人感情愈发深厚。因此,在选择伴侣时,当今流行的“高富帅”“白瘦美”标准至多只能满足短时期内肉欲的要求,而精神与心灵的契合才是支撑一段爱情的粘合剂。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规律交换的产物,包括爱情,更是报答性的行为,任谁都知道爱情需要双方的相互付出。
最后,罗教授鼓励在座的大学生们,要勇敢自信地生活,迎接爱情的到来,或享受爱情给予我们的一切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