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思源讲堂>正文
思源讲堂

学而讲坛:站在历史的华彩中眺望未来——中国文物学概说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2-05-11 14:50 浏览量:

5月9日晚,学而讲坛第176期在主A204如约举行,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周晓陆教授做客学而,娓娓道来,与交大学子一同分享多年研究心得,带大家走近光耀中华的古代文物。

周教授的讲座氛围三个板块,文物的定义,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以及中国古代文物的鉴定。对于什么是文物,周教授追根溯源,讲到“文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而那时的意义却与现今大不相同,其最早含义为典章制度。而后,经过多次演变,转换,时至隋唐,“文物”一词获得与现在相似的涵义。而宋代,文物学可称之为“金石学”,这便是中国文物学的源头。上世纪二十年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从而形成了文物学与考古学融为一体的格局。周教授例举美国,英国,日本,埃及对文物的定义,参照国际惯例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提出了文物的定义。文物是人类社会的遗物和遗迹,一般以距今100年为划分标准,但是,其中有三个不了或缺的要素,一是制作下限,指其生产制作技术已退出历史舞台,二是使用下限,指该物品已退出使用领域;三是事件下限,指历史事件结束后,反映这个事件的物品可以成为文物。由此观之,虽然新中国第一面五项红旗的诞生时间虽然不到100年,但就其在世界上的划时代意义上来看,它是重要的文物。

随后,周教授讲述了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在对比与总结了世界与我国在这方面的论述之后,周教授提出,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特殊商品价值。历史价值是一个普遍价值,具有证史、纠史、补史的作用。而文物的科技作用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技史实的坐标,以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坐标参考。在此,周教授纠正了将文物学曲解单纯地为对历史的欣赏这种狭隘观念,他说,研究文物学,实质在于对未来的关注与展望。而提出文物的特殊价值这个概念,是保护文物的需要,也是进行文物国际、馆际、人际交换的需要。

周教授根据多年研究心得,总结出文物鉴定的基本规律,可用三字经来概括:质,形,文。质,即质地,在某一时代其产生的物质质地是一定的,在如果听说在某个年代出现了这个年代不该有的质地的物品,则证明此件物品非产于此年代,从而辨别真伪。形,则是观察外形,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都算入此内。物品的外形根据时间而嬗变,据此可辨真伪。周教授举例说,如果拿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三个葫芦瓶,外形相同,则需要用手掂重量,最轻的一个则是雍正时代的。这里就用到了看不见的形,雍正时期的瓶壁最薄,故而最轻。而文,则是纹饰,装饰。周教授以不同时代的龙为例,指出一个时代纹饰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故可以辨别。而鉴别文物上,周教授又提出了“真,精,新”的标准,并分别举例说明,与同学分享。

周教授讲解旁征博引,举例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讲堂内不时响起一阵阵笑声,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关于中国古代文物的相关知识。讲解之后,周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进行回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讲座之后,仍有意犹未尽的同学围住周教授交流。



文字:通讯社 仉天聪
编辑:吉康敏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