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7点,由西安碑林博物馆陈根远为交大学子们带来了题为“瓦当艺术之‘秦砖汉瓦’”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国学社主办。
讲座首先讲到瓦当的起源。瓦当兆始于西周时期,直到秦汉时期形成较完善的模式。最早发现的瓦当出土于陕西的扶风和歧山。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自东汉以后,瓦当的实际功能逐渐减小,逐渐变成了装饰的构架,尺寸也在慢慢变小。
陈老师介绍说,以时间为线索,瓦当可分为三类,即图案、图纹类,图像类和文字类。最早的瓦当只是刻有一些条纹或兽面纹。秦朝统一后,则主要流行图案类的瓦当,主要的图案内容为“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大神兽,也有一些有虎豹和莲花的图案。由于图案类瓦当数量稀少,所以其价值最为珍贵。到汉朝,便开始出现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其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和宫殿、官署、陵园的名称。
在问答环节,就为何喜爱收藏一问,陈老师回答道,古人说“道在瓦壁”,小小的瓦当也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从收藏中,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作伪者的斗智斗勇也其乐无穷。
讲座人介绍:
陈根远,研究员,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现供职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致力文物鉴定与研究,兼任终南印社副社长、西北大学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兼职导师、陕西电视台“天下宝物”栏目顾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专家、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