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1月16日起,学生通讯社(创新港部、兴庆校区)组织7名研究生及3名本科生返乡参加社会实践。团队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扶贫情况调研与实践”为题,学习思想,调研中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扎根基层,面向乡村学生开展助学实践,贡献交大智慧,展现青年风采。
“弱鸟先飞,甚至领飞”
求知燧火,理论先行,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走向科学,团队成员自发组成临时团支部,通过“微团课”的形式学习扶贫思想。
1月24日,团队共同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中《弱鸟如何先飞》《滴水穿石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办好教育》《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四篇文章。团队周彤分享说:“《弱鸟如何先飞》一文提出,摆脱贫困要有‘先飞’的意识,解除‘思想贫困’,立鸿鹄之志,并积极行动,‘弱鸟’就可以先飞,甚至领飞!”王君怡心系偏远地区乡村孩子:“如果说作为‘弱鸟’,弱的是家庭经济条件,但绝不可以是思想和精神,尤其是那份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拼搏意识。”
在“先飞”思想的指导下,实践团队开展“信件征集”活动,面向创新港、兴庆校区学生征集交大学子励志成长故事。陈棵松是实践团的一员,收齐37封成长信件后说:“我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每一封信都是精神的引领,有位晓晴姐姐拿了三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把这些故事送到乡村孩子手上,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
“交大学生接地气”
实践之初,西安疫情严峻,然而实践活动并未停滞。配合学校防疫工作,团队将调研工作转至线上,以更简洁、更智能的方式获取资料与数据。团队大致了解了中西部偏远地区受教育情况,学习剖析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的成功案例,认识到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晁霞感慨说:“我们的实践绝不会是终点,有更多青年前赴后继,我们对国家的教育扶贫事业有信心。”
2月7日,年味儿还没完全散尽,彭星铭在家中忙碌,依据调研结果撰写《乡村教育扶贫建议书》,给家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了6点建议。“新社区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的缩影,我家住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长安街道长安社区,我希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来到社区居委会,彭星铭说明来意并呈递建议书,负责人张旭有几分激动:“交大学生这么接地气,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一番交谈后,社区采纳了团队的建议并表示感谢。
“人生不设限”
讲述交大学子成长故事,发挥资助育人的实践作用。2月8日,正月初八,近3000名老师、学生及家长齐聚云端,观看“人生不设限——西安交通大学榜样讲堂分享会”。活动面向安徽省庐江中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两校,分上、下午两场举行。
团队周琦、刘普坤、陈棵松、高偲智、刘景行、刘光磊6名成员参与分享,希望向中西部偏远地区上学的孩子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他们了解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所提供的助学政策保障,减少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造成的心理负担。同时,讲述自身成长故事,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帮助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信心,消除上大学的畏难心理,激励乡村学生攻坚克难,奋发向上。
面向安徽省庐江中学全校师生,周琦分享的题目是《努力成就的夏天》:“母亲确诊结肠癌中晚期,家庭的变故让我措手不及,我不断为未来的自己写信,然后又转头纠错、写题,不知疲倦……在这样的努力下,我终于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高偲智也讲出了自己的故事:“三公里泥土路求学,历练了我的坚毅品质,让我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入县城一中的孩子,又成了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庐江中学高二(18)班的高霖婧听后十分动容:“哥哥姐姐们就是我的榜样,从现在开始,我要迎难而上,坚定信念,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也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新星市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王珂非常欢迎团队的到来,召集了八、九年级的学生线上听讲。刘光磊作为该校毕业生表示:“谢谢你们叫我回家,新星不缺英才,努力才出奇迹。”他号召大家学会学习,永不言败。新星市第一中学校长王涛总结说:“感谢西安交通大学,你们的分享真材实料,情真意切,你们心系西部,回到家乡,分享经验,是爱国爱校的生动体现。”
“真情回馈社会,塑造精彩人生”,这是团队响亮的口号,也是整个实践活动践行的宗旨。通讯社作为学校新闻媒体类社团,是学校对外的窗口,此次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走进基层,回馈家乡,倾情奉献,展现出交大人昂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