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园生活>正文
校园生活

西安交通大学讨论班“第二课”纪实

日期:2015-05-19 09:19 浏览量:

历经一周的沉淀,在小伙伴们的期待中,讨论班第二次课都各自如期开展了。讨论班系列之人文班第二堂课于5月14日在主楼B305开课了。

“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茶、丝绸、陶器等,事实上我们要讨论的文化应该是精神、意识、思想层面的。”讨论班一开课,田老师就发出这样的感慨。的确,文化的表达形式会随时代而改变,但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却是普适的。在谈到“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到底是大众还是精英”时,田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为 “只有真正搞清了这些小问题,才有了研究的意义”。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的兴趣,田老师联系现实,谈到江苏、安徽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现象。这引发了大家的思索与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只有优秀文化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才能不给低俗文化趁虚而入的机会”。

在讨论第二个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时,田老师一开始就抛出问题“何为传统?”,有同学认为传统就是始于远古,传至现世的一种文化模式。田老师却强调时间点的划分:“文化的界定不能是模糊的,应该具体到某个代表人物或某部代表作品。”随着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也逐步深入。虽然有的同学的观点一经提出,就被其他同学反驳,但讨论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让结论一点点清晰起来。

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的思路开阔,不拘泥于书本。当讲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时,就有人提到孟子十分富有辩才,是如今很多辩论者的学习效仿的对象这一典例。在谈到何为优秀时,有人提到古代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念,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关于“真、善、美”的具体含义的讨论。

相较第一堂课,同学们之间更加熟悉,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讨论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更加高效。

课程进行到最后,田老师布置了课后要参考学习的书籍,并希望大家下一次课能够把书中所读所感所想制作成PPT来进行交流讨论,期待大家在下一次课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5月16日,周六早上九点,讨论班创意实践班的同学们都已早早来到工程坊楼下。负责变压器制作项目的赵老师,是一个非常热情又平易近人的老师,他着重强调了讨论班是开放的,希望大家有任何想法都提出来,工程坊的的任何一位老师都十分愿意协助大家改善和落实自己的想法,即使没有新的创意,这也是一个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接下来老师用一个小时时间详细的介绍了目前常用两种变压器:低频变压器、高频(开关)变压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鉴于同学们专业知识的不足,老师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比喻代替专业术语,讲解十分严谨详细。

   

制作需要的主要材料及设备包括漆包线、骨架、硅钢片、绕线器和万用表。接下来就到了同学们登场动手的时间了。经过认真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每个同学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制作的步骤,并分成五组开始实验:先将细漆包线在骨架上绕2400匝作为初端,再以绝缘胶带缠绕一周。再用粗漆包线绕130匝作为次端,完成后焊接线头,用绝缘胶带包裹。

2500匝的工作量并不小,但是组员们轮流上阵,大家都完成的很认真。每组平均用时一小时。

   

下午进行检测的环节。首先进行的是圈数检测,一个多小时的成果,放在这台机子上,到底绕了多少圈瞬间就得出来的场景让同学们都叹为观止。

之后进行了1000V绝缘性检测:检测变压器是否会漏电,消除安全隐患换。同学们手里捏的是一千伏高压电,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忐忑。但是紧张也没有丝毫影响同学们稳定地完成实验。

接着就开始真刀真枪地焊上电源插头,准备连接220V交流电,这个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部分,让每个小组都变得小心翼翼。最后,又进行了带负载测试,并由老师对同学们的变压器进行抽检的老化检测。

制作变压器这个项目并不简单,从上午到下午,每个同学不仅是以单独的个体在学习新知识,经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实验的效率和效果都更加理想,这种成功带来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

周日上午进行的是第二个电子产品讨论班,这次的项目是功放制作,经过一上午轻松愉快而又获益匪浅地实验,讨论班的同学都对这次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加强,互动也更多了。

周日上午同时进行的还有陶艺班,本次创新实践班之所以被分为3个班级,上课也不安排在重合时间段的原因,是为了希望满足同学尽可能多的兴趣和要求,实现同时想要参与不同项目的愿望。

   

本次陶艺课,崔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了陶和泥的区别,几种陶艺的基本成型方式。接着开始教同学们揉泥、甩泥板。在老师细心的引导下,大家一步一步进行制作,最后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完成了各具创意的作品。虽然手上衣服上都沾上了泥,但是脸上的笑容却写满了开心和满足。

一名对活动十分热忱的大四女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了解了陶艺的基本流程和制作方法。她感受到交大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十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考虑,工程坊设有陶艺布艺这些趣味性的动手项目,而借讨论班的契机,能在专门老师的带领下,亲身学习和体验,对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作为一个快要毕业的学生,给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抹难忘的色彩,对交大的感情更深了。

另一位自动化专业的男生,参加完陶艺班也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一开始害怕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节奏,但做到后面我渐渐打消了这种想法。我做的是一个心形物件,融入了对它的情感,做得也就更熟练更精致了。这个上午很充实很开心,期待下个周末。”

在这个寻常的周日夜晚,微风阵阵,散发着初夏的味道。就当许许多多同学还沉浸在即将过去的闲适中时,殊不知还有一群来自东西区各书院学院且思维活跃、意气风发的同学,一同讨论着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这就是来自交大讨论班——理学班的同学。

上次课最后大家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雾霾及其治理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在上次讨论到本次讨论这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各位同学积极查询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精炼,还有思维的碰撞,形成了每组的PPT研究报告。

第一组同学探讨了:①雾霾形成的原因②雾霾的成分。他们将原因归为为自然因素、人为污染、监管机制三类,分析了垂直方向逆温、水平方向静风等专业概念,又讨论了化学能源消耗、城市规模扩大、跨区域污染传播的影响。最终得出雾霾主要是二次气溶胶作祟的结论。展示者滔滔不绝、倾听者不时发问,气氛活跃,思维自由开阔。老师还给予了点拨,建议这组同学从国家燃油消耗量和秸秆焚烧量入手深入研究。

   

第二组同学发挥医学生特长,研究雾霾与健康专题。他们收集统计学证据,解释雾霾对人伤害的机理,进一步证实了雾霾对人各大身体系统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矽肺病、凝集反应、巨噬细胞、表面 活性物质等等这些词你都听说过吗?别慌!且看医学生给你带来专业解释。精彩程度如同听了一场科普讲座,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然少不了高端的质疑,有同学提出:雾霾如何对人体进行毒性作用,如何对DNA产生损害进而侵蚀免疫系统?主讲人进行了对应的回答,提问者意犹未尽之时,老师给出了对生理毒物、生物活性以及氰化钠对人侵害及机理的更加专业的解释,可谓精彩纷呈。

第三组同学就雾霾治理的政策与法规方面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当下雾霾处理系统的优缺点,并针对西安雾霾特点,探究了现代除硫技术,以及最新技术——静电除霾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最后介绍了这方面的相关发明。期间引用各种学者的研究,和近期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并且融入了建筑、法律、政治、人文社会学等进行综合性讨论,将此问题扩大到国家国际方面。也是让人眼界大开。

在此期间,老师在记录每组同学的精彩之处,并对每组的问题一一点拨,告诉同学们查资料后融入自己的思想,并用数据进行支持;展示时运用演绎法或者总分结构,使思路体现得更加清晰,最后落到技术层面等等。同学们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

最后老师提出了下一步的设想,希望同学们针对先雾霾成分进行吸附后研究,必要时可以进行白鼠实验;探究商品资源架构、研究能源排放问题;并期望提出空气处理设备的构想;对城市交通工具的分析,尤其是专车问题的研究;对伦敦延误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思考。本来预期一个半小时的讨论,竟然热烈地推迟了一小时。

这次讨论班真正做到了学生主讲、老师点拨。由于同学们的精彩展示,老师认为可以进行实验操作,最后有必要做一场报告会向关注雾霾的全体师生报告研究成果。郑元锁教授一开始就说:老师应该在做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老师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学进程,学生的探索又可以激发老师的思路,可谓教学相长,最终实现双赢于讨论班。让我们期待下次讨论时同学们更加出彩的研究成果展示。

文字:理学院 学委会
编辑:刘昱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