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晚,西迁精神读书会本学期第二次经典品读会在崇实书院举行,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前来,在人文学院韩鹏杰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卫明教授的带领下,共读《孟子》与《道德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韩鹏杰教授解读了《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四章。第三十四章开头一句“大道汜兮”,大道无处不在,生成万物,却“功成不名”,不居功自傲;“衣养万物”,泽披苍生,但不把自己当成主宰,“长而不宰”“利而不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我们做人也应该这样,“常无欲”,在日常生活中不张扬炫耀。韩鹏杰讲道,老子总是先说“有为”,再说如何保持一种“无为”的态度。第三十六章中,韩鹏杰提到,要对形势有适当的认识,懂得示弱,“哀兵胜之”,被同情的一方、站在正义的一方最终会胜利。在这一章中,韩鹏杰还着重解释了鱼和国之重器的形象:孟子想要通过“鱼不可脱与渊”来说明任何力量都是有边界的,“国之重器”要懂得韬晦、隐藏宝剑的光芒,因为想要毁掉一件事物,必先使其虚高于上。
陆卫明教授继续解读《孟子·梁惠王下》,其中主要涉及到孟子的仁政思想。陆卫明介绍了一种常见的辩论技巧:通过概念界定,抢占制高点,反败为胜,孟子就利用这种方法界定了君和一夫的区别。陆卫明还提到儒家一贯推崇精英政治,贤人治国,专人治国,这是其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卫明辨析了一些《孟子》中被今人误解的成语意思,例如“出尔反尔”原指你怎样对待别人,他人就会如何对待你,“愚不可及”原本是形容智者的聪慧。陆卫明围绕文本拓展的这些知识润物无声地滋养了大家的文化修养,也使大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