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多彩书院>正文
多彩书院

【基础课建设】大学物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8-12-05 17:32 浏览量:

【开栏语】“起点高、要求严、基础厚、重实践”是西安交大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基础课程教师学时数多、学生受益面广,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2014年起,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学校25门基础课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调研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最终确定联动教务处及相关学院于2015—2018年分别启动了三批基础课程质量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即日起,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宣传部联合基础课各学院在学校主页开设“基础课建设”专栏,系统报道各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成果与发展方向,以本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在为学生打好科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基础课质量建设实施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合力创新,在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培养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经验,成效良好。

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主动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质量建设中教学实践的明确思路,课程组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设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班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班授课+小班习题讨论、大班授课等四种模式,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其中,研讨课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在为学生打好物理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实践发现,参与研讨课的学生成绩几乎都处在95分以上。

 

在小班研讨的组织中,由于助教的引入,课程组积极探索了研究生助教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积累了从报名组织、逐一选拔、主/助组合、岗前培训、安排随堂听课、规范作业批改、组织答疑、习题课研讨、阅卷程序等环节的助教培养经验,构建了主讲教师—助教—学生的教与学有机整体。学生在新模式的学习中不断开拓思维,已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并获特等奖一次。

融合信息技术 增强学习效果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又一特色。课程组全员参与,开发和建设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教辅和可视化视频资源,包括课程核心内容的微课、预习视频及计算机动态演示视频等57个,系列演示实验视频70个,丰富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络平台。相关资源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抬头率和专注度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实验教学演示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复杂的实验现象直观而生动,师生的教学过程活跃而积极。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还专门进行了“文科物理”课程建设的改革和探索,两年间对11个专业30个班级的641名大一学生进行了128课时的实践教学,通过对物理学史、物理与绘画、物理与音乐、物理与生产生活等专题的讲授,揭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及艺术之间的联系,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统一了起来,正如有的同学在课后兴致勃勃的赞叹道:“对这门课稍加接触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那种‘诱惑’是难以言表的。”

注重教师培养 教研累结硕果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不断激发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课程组教师依托各类改革,以赛促改,以改促教,成绩斐然。其中,刘丹东老师的微课作品《弦线上的驻波》就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王瑞敏老师《刚体的进动》荣获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栗生长老师《铜镜“透光”的秘密》荣获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赵述敏、方爱平老师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西北地区一等奖。课程组更是通力合作,以“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全方位多层次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题,荣获西安交大第十五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时,课程组着力建设了MOOC课程,建成了以西安交大为中心的大学物理在线开放共享资源平台,形成共享机制。在爱课程上线的2门MOOC中有1门已成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徐忠锋、李宏荣、刘萍、刘丹东4位老师在2015-2016年被评为中国大学MOOC年度优秀教师。课程组教师还先后承担其他各类各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篇。

 

名师引领,薪火相承。2015年,大学物理课程组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16年,在学校“名师、名课、名教材” 建设工程的支持下,大学物理名师工作室率先成立,团队中王小力教授、徐忠锋教授和张孝林教授均为省级教学名师,他们率先垂范,通过“传帮带”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其中,由王小力教授牵头负责的“大学物理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项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进一步展现了课程质量建设以来学校大学物理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团队中还有后备省级教学名师2名,后备校级教学名师7名,彰显着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活力。未来,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成果还将不断地拓展和应用,基础课质量建设的内涵也将日趋丰富,并在相关重点、难点改革方向上寻求新的突破。

文字:教发中心 李远康 理学院
编辑:程洪莉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