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马列读书社与西迁精神读书会联合举办的读书分享会在主楼E505会议室举行,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樊晓燕讲解《实践论》和《矛盾论》。22日晚,新一期西迁精神读书会在崇实书院会议室举行,邀请陆卫明和韩鹏杰两位教授解读《论语》《道德经》。

樊晓燕老师采用“横向对比,纵向溯源”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两论”:从哲学层面看,它是中国文化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是一部特征鲜明的哲学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看,它满足了当时的实践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毛泽东思想体系层面看,它产生于毛泽东理论发展的成熟阶段,既打上了毛泽东思想脉络的烙印,也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实践相对应,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她在讲解《实践论》时说,《论持久战》中战争阶段的变化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历史背景下国共两次合作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运用好“两论”,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又要在现实中重视调查研究,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陆卫明教授解读《论语》的最后一卷《尧曰第二十》,这一章是对《论语》全书政治哲学的提炼与总结。他在讲到从政必需的“尊五美,屏四恶”时告诫大家,一方面要追求“五美”,另一方面要把“四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底线。他还提到钱穆先生推荐的国学书单,推荐大家悉心阅读,从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韩鹏杰教授讲解《道德经》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他提到,《道德经》以九章为一循环,第十章正是第二部分的开始,也是总述。讲到第十三章时他说道,能做到宠辱不惊,不注重身外之物,爱惜自己的生命却又能在关键时刻为天下苍生放弃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