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文治书院2011级学生第一党支部按照书院党总支的统一部署,召开专题会议,开展第二期“党员论坛”活动。11级学生第一党支部全体成员围绕本期党员论坛主题—“从《南非的启示》看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文治书院院务主任助理刘瑜老师受邀参加论坛。支部宣传委员周资贵主持论坛。
中午,党员论坛正式开始,入党积极分子高见作主题发言。在发言中,高见同学以PPT为载体,并结合钱理群先生就《南非的启示》的发言,从“态度要理直气不壮”、“把所坚持的主义的正负面都要讲透”、“当前需要强调和解与妥协”、“特别要警惕哗众取宠的乱世英雄”以及“阻止复仇主义的灾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成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就《南非的启示》和中国知识分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又聆听了他人的心声,思想的火花在彼此间碰撞,灵魂的光辉于相互间升华。讨论结束后,支部成员纷纷发言,预备党员吴桂珊认为,看完《南非的启示》这本书,听完此次主题演讲后,自己感触颇深。本来在整个社会激进时,知识分子应该保守一点;当整个社会保守时,应该激进一点,这是知识分子和一般人区别所在。可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却恰恰相反,社会激进时,比谁都激进,社会保守时,比谁都保守。而支部成员周资贵则认为,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类:一类确实有社会担当、维护公正、公平正义,但过于激进,调子过高,而且常常摆出道德制高点的架势,这样激进的知识分子常常给人以表演的感觉,所以很难得到一半人的同情和支持。另一类知识分子非常理智,处处讲妥协,但理智过了度就变成犬儒主义。所以秦晖先生的话说得非常好。他说“见坏不上,见好不收”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点,我们现在是“见坏不敢上”,到将来好了,“见好不敢收”。长此以往,前者利于专制,后者却容易导致以暴易暴。这两者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此次论坛即将结束之际,刘瑜老师结合主题,向与会的支部成员谈了自己的看法。刘老师谈到,秦晖先生表示要阻止“复仇主义的灾难”,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警告。现在中国老百姓涌动着一种怨愤情绪、一种戾气,怨愤情绪、戾气很容易走上复仇主义。所以鲁迅先生当年说“中国老百姓的怨愤情绪实在是太大了,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问题是怨愤情绪这把火烧向哪里?鲁迅先生当年提出“一定要在老百姓的怨愤情绪里注入明白的理性与深沉的勇气”。刘老师认为曼德拉是这样的。根据《南非的启示》我们可以知道,南非很容易发生激烈的冲突,但出现了曼德拉,曼德拉及时地在民众的怨愤里注入了“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使这个民族得以发展。这是当下中国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否能够在老百姓的怨愤中注入“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是否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具有曼德拉倾向的知识分子甚至政治家,这可能是未来中国走向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