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长安,秋高气爽。11月11日,文治书院2011级学生党支部在辅导员刘瑜老师、兼职导师赵辙的带领下,组织支部成员前往秦岭北麓的南五台山脚,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走进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员们随着导游的引导拾阶而上,穿过镌刻着于右任先生“云蒸霞蔚”砖雕字样的高大气派的门楼,便来到了地下文物仓库。大家一下子便被整齐排列着的无数只雕刻精美、形态万变的拴马桩、上马石等民间石雕所吸引。这些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拴马桩,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细看桩上那些基本以胡人形象为主的人物造型,或依猛虎、或靠雄狮、或跨大象、或抱猴猿,调皮中饱含着恬淡。特别是其中的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大家欣赏着一个个拴马桩,感受着我国浩瀚历史长河中所显示的人文关怀,以及宋元明时期长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域的各民族在关中地区的连年征战、不断迁徙时的文化融合进程。


成员们聆听着导游的讲解,慢慢步入到民俗艺术博物院那长长的古民居街道。平坦的街道两边,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博物院的主人王勇超先生倾尽半生心血从关中各地整体搬迁来的上百所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和老宅院。成员们又在门楣上镌刻着“梨园”石刻的一处院落里欣赏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演出——“华阴老腔”。这是一种由潼关一带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有人形容它“月琴罕见六角形,梆子钟铃坐地敲。英雄好汉都入戏,惊天动地满堂彩”。如今,曾濒临绝迹的华阴老腔,已作为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演出结束后,成员们高兴异常,纷纷鼓掌致谢。
感受历史,亲历文明。这座气势恢宏的博物馆让成员们穿越时空隧道解了先人的生活,了解时代的变迁。造访这里,成员们不再断隔历史。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车轮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很好地为大家诠释了什么是“把根留住”。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支部成员了解了诸多民俗、建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大大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展现了当代年轻党员不断学习、奋发进取的决心,充分表现出一个党组织成员积极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自我修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