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开学以来,启德书院面向“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生交流项目”的交流生扎实开展主题为“立德启智传薪火,携手青春共前行”的协同育人系列活动,旨在帮助西浦交流生快速融入新的大学学习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实现与交大学子共学、共事、共乐。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平台,在西浦交流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各相关学院,从党建引领、学生事务、文体陶冶、实践涵养等多个维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西迁精神,提升自我成长的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传承西迁精神
开学伊始,书院组织全体西浦交流生参观西迁博物馆,聆听西迁故事、传承西迁精神、感悟初心使命。从溯源南洋到交大西迁,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交大历史,清晰地认识到西迁精神的核心和内涵。金禾2202班的孙艺源同学感叹道:“提升自己,时刻待命国家的号召,也是一种西迁精神的弘扬。”
12月4日,西浦交流生辅导员于子谋、西交利物浦大学成长顾问刘雨阳组织西浦交流生联合励志书院民族预科班的学生们赴照金开展“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红色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薛家寨革命旧址等地,重温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通过追寻老一代革命人的红色印记,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金禾2201班的侯雯迪同学谈到:“本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和英勇奋斗的精神。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书院还高度重视西浦交流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为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结合西浦交流生入党的实际需求,书院联合崇实书院开展了2023年秋季入党积极分子的专题党课培训,共有17名入党积极分子按期完成学习内容。
未来,启德书院还将结合学校党委要求和西浦交流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好双院协同,党团共建、师生互促,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让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展现青春风采。
多措并举全覆盖,增强学生获得感
为更好让交流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步入新的学习生活中,于子谋、刘雨阳先后围绕同学们关心的学业发展、奖惩政策、安全教育、时间管理、医疗健康等方面予以针对性指导,通过主题班会、知心谈话、走访宿舍等形式,多途径、全覆盖了解、掌握本届西浦交流生入学以来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生活情况,为交流生的后续管理总结了经验。
书院积极联系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努力推动交流项目优秀学生评选政策落地,不断激发西浦交流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树立优秀交流生模范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助力学校五育并举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
师生共处展风貌,协同育人促交流
为促进学科交流,推进西浦交流生的双院协同育人工作,书院开学后先后联系教务处、学生处、管理学院、数学学院、金禾中心等部门和学院(中心),通过举办交流生迎新会、参观创新港数字展厅、观摩优秀学生标兵评选展示大会、开展大咖学者茶话会及本科生联谊会等一系列交流展示活动,使西浦交流生们能够分别从专业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情况、“一站式社区”育人内涵等方面全面了解交大育人特色,亲身体验师生共处、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常态,切实为西浦交流生打造知行兼修的学习空间。
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发展
本学期书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及体育活动,鼓励更多的西浦交流生参加其中。从“新生杯”篮球赛、足球赛的肆意奔跑到迎新晚会的温暖歌声、绚丽光芒;从校园马拉松的奔赴热爱、永不放弃到新生辩论赛的舌战群雄、思维交锋,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书院文化生活,凝聚了团队合作力量,也促进了学生之间、专业之间的广泛交流,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为西浦交流生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舞台。
新生辩论赛最佳辩手获得者,金禾2201班的吕泽远同学表示:“在这次辩论赛中我收获良多,不仅提升了自身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自己明白生活不只有唯一解。”
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提升素质
10月初,启德书院第27期城市劳动生存挑战项目在重庆举行。该项目以十元钱三天两夜异地生存为特色,自举办以来便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是启德书院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的精品项目。本期项目报名开启后,就吸引了大量西浦交流生踊跃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来自会计2202班的沈秋如同学最终脱颖而出,如愿获得了参加生存挑战项目的参与名额。项目结束后,她表示,这次生存挑战项目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有工作的辛苦,更有同伴的鼓励。在坎坷的求职路上,我收获了积极的心态、开拓的视野还有百折不挠的勇气。
协同育人系列活动让西浦交流生们认识并加深了对西迁精神的感悟,感受到交大的文化风采,完成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身份转换,使学生们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受益匪浅,受到了广大西浦交流生的欢迎和认可。启德书院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站式”社区为载体,促进两校交流合作,打造交流生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