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7日,崇实书院“助力乡村振兴——交大青年党员在行动”暑期实践团队通过实地探访、交流考察等方式,了解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脱贫攻坚的模范经验,探寻该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本次团队调研的目的地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称号,并成为“农村模范”。
郝家桥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当团队来到村子时,入目的却是笔直的公路、整齐的窑洞,以及依村中旧址修建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沿途还有规制整齐,村民自主经营的“创业小木屋”,广场上锣鼓喧天,妇女们欢欢喜喜地扭着秧歌……村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据了解,郝家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户、548人,贫困发生率30.7%。自2018年以来,郝家桥村紧跟时代步伐,建成山地苹果生态果园2000亩,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年存栏3000只湖羊养殖场、年存栏2300头生猪养殖场,总规模500kW的光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形成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截至202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建成集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于一体的村服务体系。
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为村里带来的改变以及村中产业在郝家桥村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与村委会的侯书记简单交涉后,团队采访了几位群众。
郝大爷今年68岁,年轻时外出务工,因工受伤,后来回到村里养老,爷爷曾经是村里的“拦羊英雄”郝思新。如今郝大爷的儿女都业已成家,定居在绥德县城,但他们经常会回来看望郝大爷,使老人从不感到孤独。
当谈起村里的发展变化时,郝大爷颇为感慨。他说,自从村里的土路变水泥路之后,村里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给的补贴用于家里房子的翻新,郝大爷很认真地说:“国家给了我们补助,我们自己有能力修,不用再麻烦年轻人来帮忙。”关于治病报销,郝大爷告诉我们说,现在看病大概能报销90%左右,而且村里的卫生所不管是买药还是处理一般的情况都很方便,他再也不用经常往镇子上跑了。
郝大爷同样对村里近几年的情况赞不绝口,他说如今村里搞起了产业,大家种果树,种玉米增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很健全,建起了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还有针对老人的互助幸福院,一天只要5块钱伙食费。有现代化的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站每天都有人来回收,生活非常方便。每到下午,村门口的广场上总会有人扭秧歌,整个村子的文化气氛也非常的好。
在采访的最后,郝大爷紧紧握着团队成员的手,嘱咐大家要抓住大学的美好时光,踏实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团队还采访了村里的老会计,已经77岁高龄的马大爷。马大爷是村里有名的乡贤,对于村子的历史和当前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马大爷的家门口,团队成员和老人一起围坐在石桌旁,听他讲述村里的情况。
马大爷说,自己曾经在村里当了40多年会计,9年大队长,如今已经退休,和老伴在家,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但经常会来看望老两口,还给他们带来新衣服和猪肉。谈到伙食,马大爷很感慨地说,现在的食物比起过去大大地丰富了,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吃玉米芯磨的面和南瓜叶的日子相比,现在的生活让他感到十分满足。
马大爷眼里村中这两年的变化也很大,他用了“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根据马大爷的说法,2018、2019年村里处处大翻修,家家户户大改造。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依托红色文化办起了旅行社,定期举办庙会等文艺活动。在各级政府以及村委会的努力下,村里开始兴办农业产业,目前建成的就有2000亩果园,还有600亩杏树,在固定收入,分红工资的双重保障下,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收入和幼小教育的保障,他们甚至更愿意回到村子里发展。村集体对贫困户的扶持也是一如既往,“脱贫不脱政策”即是政府对群众们的承诺。
在完成对村民的采访后,团队徒步爬山,前往郝家桥村著名的光伏发电园区。
根据资料,该光伏电站总运载量达五百千瓦,2018年开始发电,每年收入在4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