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交大兴庆校区主楼,唤醒历史知古今综能课程正式开课。本次课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起点,旨在以秦腔为点,带动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晚上七点半,原西安交通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交大博物馆副馆长李家骏先生作题为“秦腔与中国传统戏剧”的专家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戏剧简介、八大剧种介绍及欣赏、戏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武都高山戏、秦腔渊源与形成、戏剧欣赏——三滴血。此次讲座既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又打破了大家关于秦腔全靠“吼”这样的刻板印象。最后,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戏曲名段——三滴血,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7月8日与7月9日,开展了以“经典咏流传”为主题的授课。同学们吟诵经典,对话先哲,掌握了吟诵基本知识及吟诵技巧。7月8日和7月9日,同学们分别学习了吟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在这两次课上,同学们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次学习了有关吟诵的方法,也进行了吟诵的练习与实践,这极大地培养了大家对于吟诵和古代名篇的兴趣。

7月12日,汉服主题课程开课。我们邀请到了国学社的成员来为同学们来讲解有关汉服的基础知识,包括汉服的形制,穿法等。此外,同学们还亲自体验了穿汉服,仿古礼,在学习了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体验。

7月13日与7月14日,西迁主题授课正式开展。芦芸老师以《交通大学西迁校址千年地缘文化考》这本书为主,给大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千年校址文化。交大档案馆、博物馆副研究员孙琪老师给大家作了题为“南洋文脉 交大华章”的讲座,带领同学们从珍贵的档案资料中撷取交大历史长河中的点点墨痕,掀开二个多世纪时代风云中大学堂之胸怀、理念、手笔,以其文彩笔墨之华章追索交大精神,仰视先贤,传承文脉。在讲座之后,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此次课程成功地使得同学们了解交大校史文化并对交通大学校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继承并弘扬西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次综能课程不局限于传统课堂,还安排了自主参观环节,利用校内资源打造出广阔的“泛课堂”。同学们实地参观了秦腔博物馆,西迁博物馆和交大博物馆,参观后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参观的照片,对交大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发扬交大历史特色、增强交大的文化软实力。
7月15日晚,书法主题研讨展示课程成功举办。老师已为大家准备好了所有材料,同学们亲自动手,书写属于自己的扇面。此次活动不仅妙趣恒生,还很有纪念意义,激发了同学们对书法的兴趣。

7月16日开展唐朝文物展示环节。同学们都向大家介绍和展示了自己喜爱欣赏的文物。从曾侯乙编钟到景云铜钟,从独孤信印章到武则天金简,同学们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学识与风采。

7月17日早上八点,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前往昭陵博物馆。李浪涛副馆长亲自接待并担任了此次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在参观途中,李馆长为我们介绍了昭陵博物馆的建成历史和昭陵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细致地讲解了诸多馆藏珍宝和唐代墓室壁画。馆长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使得大家连连叹服。之后,同学们自由参观了昭陵博物馆,沉浸式地体验了和感受了那个大唐盛世过去的辉煌。此次实地参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于文物的热情,促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唤醒历史知古今课程也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课程促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利用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多样化实践活动,通过对文物、汉服、吟诵、秦腔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得同学们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文化素养。在参观历史遗存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祖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了正确的历史观。虽然本次课程圆满结束了,但相信学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却会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