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站位,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规划谋划能力,了解校情院情,提升管理能力,人文学院于8月24—26日起举办了领导班子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院系领导、教工党支部支委成员、行政人员、新入职教师等参加了集中培训。
不忘育人初心,光大人文传统

8月24日上午,参训教师又一次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随着讲解员一同走入交大一百二十四年来以拯救国难、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风雨历程,重温了西迁前辈爱国奋斗的峥嵘岁月。参观结束后,原档案馆馆长、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箭鸣以“不忘初心、光大人文”为主题,和老师们分享了交大发展历史中的人文传统。南洋公学是我国第一所文科大学雏形,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国文教学,各个时期人文师资中大家云集,也培养出了享誉思想文化届的大科学家、杰出政治家、著名诗人等。新的时期,交大已迎来再次西迁,人文社科将在创新港这一科研高地开始新的复兴之旅。
新入职教师马亚婷参观学习后备受鼓舞,“交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出了为世界之光的一流人才。而西迁精神以及西迁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为年轻一代,很幸运能有机会加入到学校新阶段的建设中,向西而歌,希望能为西部创新港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针对这一主题,学院邀请了教务处副处长兰剑、杨建科,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程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韦学勇,分别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兰剑介绍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与申报情况,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针对这一计划,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目前已有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0多个,未来将实现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全覆盖。兰剑在介绍建设方向时,结合人文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工作,重点介绍了新文科建设,希望人文学院能加强大文科类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抓住新文科建设这一机遇,构建高等文科教育的新格局。
杨建科就“通识教育与一流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强调了“通识教育”是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心,分享了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C9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解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问题,提升到了解决人类发展、国家命运的高度,这更加凸显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识教育工作的进展与问题,强调了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的主体,人文学院在通识教育中大有可为,要开拓眼界,抓住契机,突出交叉,主动作为,为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程洁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介绍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年来,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优本计划、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两课”改革以及名课、名教材工程等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实施课程体系优化工程,基础、跨学科人才培养工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过程质量管控工程以及全球化人才工程五个工程,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韦学勇向大家介绍了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他回顾了学校百余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南洋公学在建校初期就“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所短”,有“东方MIT”之称。近年来,学校在培养学生、建设创新引智基地、创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目前,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提升国际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本体”,以推进一流大学合作和建设丝路大学联盟为“两翼”,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教师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校的全球影响力。人文学院可通过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建立人文类品牌活动等举措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人文学院教学科研主管常龄方在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后,收获良多。她认为,科技创新来源于人才,而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需要全校上下共同联动齐心协力,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思维,加强全方位学习,提高个人格局站位,始终与学校学院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打造科教高地,服务国家需求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是以打造世界一流科教高地、建设智慧学镇为目标,为了在新的平台上做好科研改革工作,加快产学研融合,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学院邀请社科处副处长梅红,学科办副主任鲁伟,党、校办副主任张文学,分别结合分管工作进行交流。

梅红介绍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文科发展与智库建设情况。她通过数据详细介绍了学校文科各学科在智库建设、学科与博士点建设、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智库建设的目标与思路。近年来,学校通过智库建设,增强了管理力,提升了资政力,扩大了影响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自贸院这一特色智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未来,学校将坚持“三个面向”,重点加强管理与经济学科群、社会治理与法学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群的建设,在若干领域接近或实现世界一流水平。在智库建设方面,根据智库建设需求加强协同改革,重点打造文科高研院,引领“一流文科”发展。
鲁伟围绕“十四五”学科规划初步思考与第五轮学科评估前瞻进行了分享,他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历程,通过一系列数据回顾了“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建设成绩。“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按照“创新、质量、协同、赋能、开放”五大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四强”建设思路,提升学科内涵质量。文科将坚持“经典强用,特色发展”的建设思路,借力信息学科,发展规模合理、以质取胜的应用型、交叉型交大特色人文社科。针对第五轮学科评估,鲁伟介绍了最新动向,详细梳理了各级指标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人文学院即将参评的三个学科的现状及努力方向,希望学院高度重视学科评估前的筹备工作,提前布局,精心谋划,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学科发展和影响力提升。
张文学交流了校地合作工作的思考与体会。他强调,加强校地合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内部活力、助力学校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他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省校签约、服务地方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情况,并从科研、教育培训、社会影响力、招生等方面介绍了校地合作的总体成效。他分享了对校地合作工作的思考体会,建议人文学院围绕促进学院、学科快速发展这一目标,用好院友校友资源、高培中心资源和个人资源,重点加强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跑5”工作,争取资源,促进合作,实现共赢。
社会学系副主任彭瑾在参与创新港内涵建设过程中,有关校地合作、智库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有很多具体的疑问,在这次培训中都得到了解答。她希望学院未来能加强业务培训,更好地指导大家开展好基层工作。中国书法系主任杨晓萍通过参与三天的培训,对书法系专业及学科建设也有了更好的思路。未来,中国书法系将聚焦社会需求,依托陕西书法文化资源,借助学校艺术设计、计算机等学科,探索书法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社会学系青年教师贺力认为,“跑5”工作可以和国际交流紧密结合,师生出国交流及参加学术会议是很重要的争取国外资源的机会。学校层面可以加强指导,引导师生主动传播交大声音,争取潜在合作机会,把“跑5”工作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探索科学体系,培育一流师资
育一流人才还需一流师资,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针对青年教师入校后的职业发展困惑,学院邀请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健,聚焦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为大家介绍了学校采取的一系列培养举措。2011年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负责教师教学培训、教学改革与研究、评估咨询、示范辐射。针对当前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心探索建立了“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申请开课教师、新开课教师、有潜力教师、后备名师,通过采取相对应的举措,夯实教学基本功、严把授课入门关、提高课堂授课能力、加强提升能力和水平、建设高水平教学梯队。

新入职教师王振嵩听完讲座,深刻地体会到了交大对培养一名合格、优秀教师的重视程度,五个阶段的上升阶梯为教师的发展制定了科学且严谨的教学技能提升计划。这既体现了交大对老师的负责,更体现了交大对学生的负责。这种清晰的职业规划,避免了教师花费时间独自摸索,对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人文学院在起航创新港、奋力创一流的关键时期,完成了七个系所(中心)行政班子换届工作。本次研修班是干部“选培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政治引领和业务提升为目标,邀请九位职能部门负责人“传经送宝”。后续,学院还将通过组织院系领导在校内外开展工作交流研讨、赴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抓好干部培养,真正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为繁荣人文社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