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溯南洋文脉之源,下启未来哲思之流;在纪念彭康先生哲学功绩的同时,以当代中国学界之思想菁华厚飨听众。6月20日,“彭康哲学讲坛”第4期学术报告于2020年上午在线上举行,活动由哲学系马文保教授主持。
本期讲坛报告人吴晓明教授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当代哲学思潮研究。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当今时代的思想任务”。吴晓明教授在讲座的开始说到:“今天的讲座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哲学是思想的事情,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他从五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讨论。 一、哲学是智慧之学、思想之事 关于“什么是智慧?”的理解,吴晓明教授用三个事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督山伯爵》中法利亚长老说过的“博学不等于智慧”。也就是说,有学问,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智慧;二是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里的“罔”指的是糊涂,而“怠”则表示行之不远。学习学的是知识,“思”则是一种运用智慧的方式,孔子为我们揭示了学与思互动的必要性;三是六祖惠能在讲经的时候,旁边有个小和尚念一段他讲一段。当有人质疑六祖惠能是否不识字的时候,六祖惠能回答是的,不识字怎么能讲经呢?六祖回答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通过这三个事例,吴晓明教授告诉我们:智慧和思想与一般意义所说的知识是有区别的。而哲学则是关于智慧和思想的学问。 二、当今阻碍思想的最大障碍:外在反思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一节叫“外在反思”。什么是“外在反思”?它是寻求外在原则的思维活动。获得一个普遍的原理和原则,把这个原理和原则用到任何一个对象上去。我们今天的课堂知识基本都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就是“外在反思”的结果。教条主义者只知道一般原则,但却从来不深入到事物之中。我国近代比较典型的教条主义者就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这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都是极有知识的人,他们中比较有名的有博古和王明。说他们是教条主义者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只是把简单粗暴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即运用苏联革命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方案,试图一夜之间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这就是典型的“外在反思”的结果。 “外在反思”者了解一般原则,也知道把一般原则运用到实践中去,但却忽略了内容与现实。黑格尔几乎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对“外在反思”做了持续的批判,而《精神现象学》就是为了超越“外在反思”的局限性。辩证法则意味着超出知性知识,超出“外在反思”。黑格尔是第一个对“外在反思”进行全面批判的哲学家,他把仅仅知道“外在反思”的人叫做门外汉。“外在反思”有两个特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知性知识所固有的特征就是“外在反思”。黑格尔对拿破仑评价很高,他把他叫做世界历史个人。其它能称得上世界历史个人的还有亚历山大和凯撒,黑格尔称赞拿破仑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但同样,他也多次批判拿破仑,因为拿破仑想把法国的自由制度先验地强加给西班牙人,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悲惨失败。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反思”的后果。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例揭示出一个道理,“外在反思是有限度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好,而是特别的好,但他们的问题是没有思想,没有头脑。拿破仑即便是军事天才,但他也吃了“外在反思”的亏。 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外在反思”,“外在反思”主导了当今中国的知识界。因此,思想必须超越“外在反思”。当今中国的知识界和学术界之所以容易采用“外在反思”的模式,是因为我们大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我们仍然处于学徒状态,学徒状态和“外在反思”是息息相关的,而“外在反思”的特点是只重原则形式,忽略内容。 三、当今思想的任务就是切中现实 现实的含义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这其中“实存”是事实。现实是远远高于事实的,现实不仅是实存,而且是本质。现实是在实存中的本质,是在展开中的必然性。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不是现实,事实是实存,只有在实存中揭示出本质,我们才能说把握住了现实。因此,现实是很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把握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历史个人”,就要按照现实的观点,把握他们本质的东西。哲学工作者应该抓住本质,不然也只是仆人的角色。黑格尔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仆人眼中无英雄”,这并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仆人毕竟是仆人。这种仆人视角用海德格尔的话来理解就是“用全部历史细节来伪造历史”。 “外在反思”根本不可能触及到现实。思想的任务是切中现实,把握现实,这需要理论,这样的理论是从黑格尔和马克思开始的。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整个历史理论中是非常优越的,其最重要的优越性是能够达到现实。海德格尔在《论人道主义》中说道:“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 海德格尔在1969年还说到,“现今的‘哲学’只是满足于跟在知性科学之后亦步亦趋,这种哲学完全误解了我们时代的两重独特现实。即经济发展与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而马克思主义懂得这双重的现实。” 总之,当今思想最大的障碍是“外在反思”,当今思想最大的任务是切中现实。 四、思想的任务与批判方法 思想的最大的任务是切中现实,而这个任务要通过批判的方法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摆脱“外在反思”,要深入到特定的现实中去,那我们就要在哲学中借用批判的方法。 批判的基本含义是拒绝和否定。批判和批判的方法,真正的原初含义叫做澄清前提,划定界限。这个词最初来自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要表达的意义就是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一是人类知识的先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二是人类知识有没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因此,康德哲学是为人类的知识划出界限,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在继承了康德批判思想之后,黑格尔提出,“自由的思想就是批判的思想,批判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和没有前提条件的思想,无论他看起来多么的理所当然。” 同样,批判地把握它,并不是一味地拒绝和否定它,而是把握它的历史前提条件和界限,并不是把很多所谓的“理所当然的东西”拿来就用。 五、哲学: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黑格尔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他把笛卡尔视为时代的英雄,是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做到了“把握思想中的时代”。笛卡尔哲学的逻辑起点“我思故我在” 反应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原则是对上帝的信仰,对教会权威的认可以及对教条无条件遵从。笛卡尔哲学的出现,体现了对权威迷信和教条主义的反抗精神。曾经的权威和教条都可以怀疑,包括数学、逻辑学以及上帝,但始终不能怀疑的只有怀疑本身,而怀疑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思想则意味着存在。“我思故我在”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一切事物的权利与合法性都需要在理性的思想面前获得确证。 而把握思想中的时代,也是每个时期的哲学都应该体现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也应该体现这样的原则。 吴晓明教授关于“当今时代的思想任务”的讲座,从什么是哲学谈起,把哲学视为区别于一般知识的智慧与思想之学;指出当今阻碍我们思想的最大障碍是“外在反思”,从如何避免“外在反思”切入,提出思想的任务是切中现实;指出批判是达成改任务的方法和路径,强调“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来启发听众去反思。吴晓明教授的讲解深刻且发人深省。对我们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如果做好哲学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讲座之后,吴晓明教授和听众进行了问题互动,并与哲学系部分教师进行了视频座谈会,为如何建设和发展好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