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语言文化新港论坛第一讲开讲

日期:2019-09-17 18:12 浏览量:

9月16日下午,2019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研究中心新港学术系列活动周在创新港正式拉开序幕,语言文化新港论坛第一讲在涵英楼1W108报告厅举行。讲座邀请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刘海涛担任主讲,围绕“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与科学化”为师生进行解析。

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向京简要介绍了刘海涛教授的情况,并代表学院对刘海涛教授多年来对学院学科建设给予的指导帮助表示感谢。

刘海涛教授介绍了此次讲题的意义,并提出“什么是国际化?为何要国际化? ”的疑问。他谈到,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让世界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让国外的语言学家知道中国也有语言学家,知识的传播、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话语权等紧密相关。“世界上没有不参加比赛的世界冠军”,要想国际化,必须投身国际。

“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刘海涛教授采用徐烈炯教授的说法:“本学科世界一流刊物中,中国人发表文章的比例;每年二十几篇文章,一旦在那上面发表了,马上整个学术界就认识你了;如果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不了一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校(者)就不是国际水平;是否接轨了,有多大差,这条标准简单、比较可靠;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就是大家把到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当作目标,逐步缩小差距。”根据这个标准,刘海涛教授展示了中国语言学在SSCI与A&HCI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比例,并提出了“数量可以解决门槛问题”的观点。他谈到,既然要参加国际大赛,就要做好准备,立即行动起来。数量是必要的,但只有数量是不够的,引用(质量)是评价成果最重要的指标,有质、有量,才能达到世界一流。

刘海涛教授提出,国际化就是要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科学化就是尽可能在科学家认可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研究语言的学术论文。如果发表不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采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科学方法。采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是语言学走向科学殿堂的必经之路,由科学方法得出的科学成果,更容易被科学家群体认可与接受。他还提出,语言是智能的外化,语言研究应该可以有益于AI(人工智能),否则,就需要我们反思,语言学不能从自然黑箱到人造黑箱。

刘海涛教授向在场师生表达了殷切期望,他希望:“当海浪退去,站在学术的沙滩上的,不仅有我,还有我们在座的各位师生。”

文字:外国语学院
图片:陆明婧
编辑:腾飞工作室 高慧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