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邬焜:以理论问题为导向 潜心研究开拓创新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8-12-06 09:46 浏览量:

在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共有3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使更多教师了解三位首席专家及其研究、团队,给青年教师以启迪、激励,提升学院科研文化氛围,近日,副院长王伟开展首席专家访谈,以“首席专家谈学术研究与创新”为题,分别对话哲学系邬焜教授、社会学系梁在教授、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李明德教授。现将邬焜教授访谈刊发如下:

王伟:邬焜教授您好,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信息哲学呢?

邬焜:1978年,我考上了兰州大学,被分配到哲学系,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是黑格尔的《小逻辑》,从中悟出:要通过概念的逻辑推论,描述事物的运动过程,就必须有描述过程的中介,不能仅仅是对立的两极。后来学习到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讲述哲学基本问题,我就想,如何从物质到精神,物质和精神没有中介,二者如何联系、如何过渡和转化?能不能找一个中介,就像黑格尔那样,把它搞成三段式?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契机。我想如果能把中介阐释清楚的话,肯定对哲学是一个大的突破。这就是我研究信息哲学的开端。我意识到,要把信息作为物质到精神的中介就应当从物质自身的运动中来寻求信息产生的过程和机制,并由此来规定信息的本质。在大二(1980年)的暑假我完成了第一篇哲学论文《思维是物质信息活动的高级形式》。1981年,完成了《信息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信息的量度》两篇论文。基于这三篇论文和相关手稿,我于1982年4月完成著作《哲学信息论》,并以此作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这可以算作是我的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著作出版后被学术界评价为“信息哲学的奠基之作”。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有了变化,整个哲学理论自然随之变化,本体论、认识论,所有领域都需要重新建构。我用信息哲学的视角和方法梳理了古代哲学的相关观点和理论、重新阐释和解读了哲学基础理论、批判分析了西方当代意识哲学、利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的范式重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王伟:您申报的项目涉及信息哲学未来的发展,您认为在未来它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呢?

邬焜:信息哲学的未来发展是和人类社会未来的智能化发展相衔接的,人类社会在未来会过渡到智能化发展的阶段,而智能本身又是信息世界的一个领域,它本身也是信息,而智能社会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息社会应该被信息哲学所关注,智能社会也应该被信息哲学所关注,所以我在这个重大项目里就涉及了信息哲学未来的发展前景的问题,这就和智能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了。要从未来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生活方式、观念模式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出的变革来讲信息哲学的发展。我近期的几篇论文和相关的几次讲座都是关于这个方面的,《智能化社会的体制诉求和人的本质的新进化》会在12月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哲学本就应该对社会问题进行阐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我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些设想。

王伟:现在很多老师都在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究竟以什么样的题目申报,或者说如何在自己所研究的一些问题中抓住一个具有根本性的而且能辐射到很多方面的重要问题等,您认为在申报项目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邬焜:从我申报的情况来看,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研究的前期积淀,专家看重的不仅是题目设计的好不好,而更为关键的是你在这个题目上是不是有研究,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是在填报的时候不要受限于表格的形式而平铺直叙地设计论证纲要、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等选项,这些方面只要把最主要的内容列出来就可以了。应该把大量的篇幅用于研究内容上,将所能想到的能够创新的研究观点一定要列出来,而且越多越好,让评委知道自己确实有研究,这些观点没见过,确实是新的、是独创的,这是最主要的。我申报课题时把其他部分压缩到很短的篇幅,重点突出研究内容和创新观点。此外,题目新颖是一回事,创新点的罗列又是另一回事,这两点要搞清楚。题目不要流俗、不要雷同这很重要,但相应的创新点更重要。有些人把研究背景和方法占了很大篇幅,还设计表格,而在谈到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时却很简单,我认为这是喧宾夺主。

王伟:在您近40年的学术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感悟?

邬焜:一是选好研究方向,选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二是潜心研究,排除干扰。

文字:人文学院 王伟
编辑:腾飞工作室 吴愿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