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陕西省博物馆文化产业调研课题组深入省内多家博物馆开展调研

日期:2015-09-07 08:41 浏览量:

从8月中旬至9月初,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牵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陕西省博物馆文化产业调研”课题组,深入调研走访了20多家不同类型的省内博物馆。此课题是按照娄勤俭省长在政府专题会议上的要求,在省文物局的安排部署下进行的。

虽然陕西省部分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是全省文化遗产领域文创产品的开发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甚至一些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仍是空白。由西安交大、陕文投、西北大学及青少年培训专业机构、产业规划及投融资专业机构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先后调研了陕西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咸阳博物馆、西岳庙文物管理处、延安革命纪念馆等20多家博物馆。本次调研除了认真查看各博物馆的展品陈展、设备运行等情况,还根据详细的调研提纲,听取博物馆负责人对博物馆主体建设、布展设计、文物衍生品开发、青少年研学教育开展、服务配套发展规划等工作情况的汇报。通过深入的座谈研讨,课题组具体了解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各类发展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研中发现,关于发展博物馆特色文化产业,各博物馆的产业发展意识还是普遍滞后。一些博物馆负责人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的层次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有些博物馆系统内部也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是政策扶持落实不够。大家普遍反映,地方性扶持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博物馆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博物馆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综而言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种不同体制、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碰撞、传统理念和产业需求、文创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投融资、博物馆和经营实体、博物馆人员和经营人员利益分配、博物馆文化产业国家税收政策与有关政策制度缺失等诸多挑战,制约了我省文化遗产领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

此次调研,课题组在了解掌握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一线博物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博物馆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陕西省文物局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课题组下一步将反复论证并提交调研报告,勾勒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脉络,提出富有创意的开发思路,探索总结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机制和策略,盘活陕西省文物资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文字:人文学院 任衍珍
编辑:董 喆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