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技艺传承中的美学之路:以传统工艺涵养艺术气韵

——记基础通识类特色实践课“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

日期:2025-04-08 09:06 浏览量:

樱花节期间,“丝缕春华:掐丝彩砂画学生作品展”于东花园亲和苑启幕,30件以中式团扇为载体的掐丝彩砂画佳作惊艳亮相。吸引大批师生驻足,在樱花的氤氲中感受团扇中的中式美学意蕴。

这些作品均出自西安交通大学非艺术专业学子之手,是基础通识类特色实践课程“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的结课成果。展览全景式地呈现了通识课程思政与美育建设的双向融合成果,生动诠释了交大学子尤其是零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探索热情与创新表达。“这门课程旨在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课程负责人刘清清老师介绍。他认为这种传统美学与学生的实践结合恰到好处,洋溢着交大学子身上的自信之美、创新之美、理想之美,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成果。

本次美育课程由人文学院艺术系刘清清、董琪、牛琛富茜教学团队打造,以通俗而具有美感的方式介绍了国家级非遗“掐丝珐琅工艺”的基础工艺原理、技法与审美脉络,重点指导学生开展掐丝彩砂画的工艺实践体验。工艺实践以氧化铝丝(金银丝)、彩砂分别替代铜丝、珐琅釉料,以中式古典团扇作底板,学生在授课老师指导下选拼多种传统艺术图案或自主设计图样,搭配心怡颜色、独立完成工艺制作。课程突破传统“技艺模仿”的单一维度,通过身体介入的实践认知与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构建“以技入境,以美启真,以道化人”的螺旋式进阶框架,实现从传统工艺技能实训向文化艺术精神觉醒的深度转化。

课程从文脉讲授、技法实训、图案创作、工艺制作和策展展陈五个模块入手,开展从认知、创作到展览的全过程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工艺美术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掌握现代工艺美术的创作技巧。”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授课老师结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学习意愿以及浓烈的实践热情,“从指尖到心间”地来引导学生建立传统视觉艺术符号与中国文化叙事的内在审美关联,使学生体悟课程所强调的“巧工艺、长时段、慢审美”浸润式美育方法,深刻挖掘“一个学期只求出一件精品”。

基于课程涵养出的专注力,不仅促进审美能力的觉醒,也激活了文化认知的基因。学生们纷纷表示,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之道,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懂得了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医电2403班王培超表示:“我感受到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赓续。虽然掐丝彩砂画有一定的工艺规范,但在图案设计、色彩选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我认识到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有新的生命力,能够成为表达个人创意和情感的方式。”这无疑启发了他日后的美学探索之路。“工艺实践课程真的很锻炼人的耐性和专注力,特别的收获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扇面图案选择了敦煌北魏时期的飞天形象,这才具体地了解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原来是不一样的,下次去敦煌一定要仔细再观察一番。” 机械2301班徐思哲认为,这极大地缓解了他繁杂学业的疲劳,激发了对美的享受。

“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课程既是技艺实践,也是以美育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将传统工艺美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后期,课程将继续开拓、丰富工艺美术实践类型,激励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释放科学思维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探索性创意,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工艺之美、爱上中国传统之美。

在樱花如海的日子里,裹上中式团扇的艺术甘甜,我们期待着更多勇于创新的艺术作品在一位位美学新生儿手中诞生,向美而新,美美与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文字:刘清清;记者团 仇宇屹,李润泽,胡浪
图片:刘清清 刘钊君 程恋涵 陶玮瑶 胡欣媛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