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震教授到创新港为广大师生带来题为《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的精彩讲座,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勇教授主持论坛并做开场致辞,人文学院李黎明院长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开场致辞中,张勇对李震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介绍了其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戏剧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第九、十、至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茅盾文学奖评委,及陕西省政协委员等在文艺批评与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内的成就。
讲座伊始,李震就指出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乡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深刻的见解。接着,他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叙事的关系,认为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子宫”,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的裂变期也是乡村文化的阵痛期。而乡村叙事则作为20-21世纪的文化奇观,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体隐喻。
李震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文化的三次裂变与乡村叙事的三大传统。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从传统封闭的民族国家向现代开放的国际化国家的转型,乡村社会经历了从一产的内部变革、一产到二产(农耕社会到工商业社会)、二产到三产(工商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这三次重大转变。与之相伴随的是在新文艺史上,乡村叙事也形成了以鲁迅、寻根作家为代表的文化批判,以废名、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诗化审美和以赵树理、刘青、路遥等人为代表的史诗这三大传统,指出其中主体立场、叙事角度和美学特征之差别,三次文化裂变存在着共时性,并详细分析了《白鹿原》在乡村叙事传统中的集大成意义。最后,李震特别说明了第三次文化裂变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乡村叙事三大传统的文化逻辑和叙事支点,以及呈现出基于多元冲突—融合—共生的崇高美学、作为美学原则的“真”与非虚构策略等新的美学形态。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当下的热点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疑问,对如何理解乡村信息化与都市信息化的差异、乡土文学与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以及人工智能兴起的当下,“技术”对新乡村叙事的潜在危机等问题,李震进行了详细解答。同时,李黎明也就信息技术与人文学术之间的关联问题做了进一步回应。
讲座最后,李黎明代表学校向李震颁发讲座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