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院长论坛(二)举行

日期:2022-12-24 16:52 浏览量:

12月18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西部融媒体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协办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院长论坛(二)在西安举办。院长论坛(二)汇聚11位学界重要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线下,通过多媒体手段相聚交大,共话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未来进路。会议聚焦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与思想碰撞。会议吸引了全国百余名专家学者、百余名新传学子参会。

本次会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旨在阐明当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从从跨学科、多元协同视角出发,从国家治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体现推进构建全媒体体系的重要意义及重要作用。与会专家交流了新思想,提出新的可行性建设方案,为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绘制了新路径,以期在未来的科研、教学和业务实践领域切实落地,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筑理论引导。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马忠为院长论坛(二)开幕致辞。马忠对与会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希望可以通过分论坛使各位学者进行充分交流,期待学者们从多学科出发,展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多维视阈,更好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马忠希望与会学者在疫情稳定后来西安作客,切身感受西安古都的文化魅力,同时在线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主持。她提到,未来,主流媒体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建设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根本任务,从内容、技术、管理三个层面深化媒体融合变革。她认为,本次会议对推进全媒体体系建设、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学者能畅所欲言,为全媒体建设工作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程曼丽教授发表了题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系统观》的演讲。她谈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考虑全媒体体系的未来建设路径。全媒体体系建设需要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任务、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传播策略、以先进的传播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把握好系统观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使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于国家建设全局。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以《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等宣传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为案例,指出“新是一种定义主旋律创作与传播的思路和方法”,需要通过新气象、新技术、新群体、新话语、新渠道实现“五新引领”,激活主旋律的创新意识,打造网络视听平台主流价值传播新风尚。在长度、广度、深度、高度、温度五方面实现“五度均衡”,打造网络视听平台主流价值传播的新机制。通过开拓社会共情新阵地、构筑价值传播同温层、点燃时代审美新风尚,创造网络视听平台主流价值传播新成效。要以道养民、以情化民、以信得民、以智启民、以术悦民,实现要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转型。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教授发表题为《加强全媒体体系建设,凝聚网上网下社会共识》的研究。他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有两个新意:第一,过去讲“构建”全媒体体系,现在讲“加强建设”,说明体系已经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心态和网上的舆论是现实社会的心态向虚拟社会的延伸,更加复杂化,也更容易趋于非理性。加强全媒体传播矩阵,凝聚网上网下社会共识,对打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塑造健康的网络社会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主流媒体的新格局到塑造主流媒体的新格局,这需要国家治理和战略部署,统筹处理好网上网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引领工作。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发表题为《把握编辑工作发展新趋势,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演讲。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要重新理解和把握编辑这一角色的价值与意义。编辑工作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动员的重要力量。编辑需要走向“前台”,着眼新时代中心任务之大势,坚定使命担当,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态势;要做好思想引领加强阵地管理,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编辑还需要胸怀天下、用世界眼光宣传中国文化,从系统的视角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把握好文化建设和知识建设、社会建设等关系。互联网时代,编辑借助新技术优势探索融合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和引导、实现注意网上网下联动,加强传播效率。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程丽红发表题为《关于建构新闻传播史史料学》的演讲。她指出,新闻传播学一直以来视为应用学科,存在聚焦技术、冷落史论的问题,当前的史料学更倾向于政治范畴,新闻传播学科史是作为全媒体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亟待建构。她提出,当下我们应重视整体史观下的新传史研究,注重历史语境,强调长时段历史场景中新闻传播史史料的连续和脉络。应在社会系统理论视阈下展开研究,摒弃“精英思想”,注重底层思维,帮助学科摆脱理论困境。

教育部新闻与传播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亚楠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单一传播到公共外交:边境期刊《伙伴》的VK账号转向》的演讲。她以对外传播为核心,联系全媒体体系的要义“四全媒体”以及中国进行国际传播所追求的国际信息科技话语权,从选题缘由、传播基础、融媒生产、对内启示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分析,对地方媒体如何“走出去”提供了建议。她指出,我们要意识到公共外交是地方国际媒体传播的新定位,全媒体平台是地方国际媒体传播的新渠道,与用户互动是地方国际媒体传播的新本领。当前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仍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困境,只有“深入实际,不尚空谈”,才可以实现突破。

云南省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单晓红教授以《边疆国际传播的议题与格局》为题,从疫情给中国形象带来的挑战、对中国国际传播的再思考等角度提出了要坚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精准传播等。单晓红提出,如今边疆概念已经发生改变,进行边疆传播的措施也要革新。边疆国际传播具有地理位置接近、议题相似等优势,但也存在安全问题、认知障碍等挑战,重新审视“边疆”对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韩隽发表了题为《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筑牢乡村振兴中的传播地基》的汇报。韩隽指出,县级融媒体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托底工作,县级融媒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通过思维创新、破圈效应、直播赋能、筑巢引凤等途径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发表了题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视角下的法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演讲。孙江从时代背景、培养实践和培养效果出发,对全媒体传播体系法治人才的培养作了详细阐述,联系西北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实践,阐释了西北政法大学在理论、实践、导学三个方面的特色化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许加彪以《政治修辞: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外传播的话语策略》为题,讲述了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实课题,对缘起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进行了历史向度的多维度分析,并介绍了“政治修辞”这种分析工具。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马锋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路径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存在着众多的“痛点”,体现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与科研断裂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孤岛”。他指出,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融通、课堂教学与历史情境融通、课外参与式教学与学习、校外搭建实践平台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和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育路径,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人才保障。

文字:新媒体学院
图片:新媒体学院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