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院长论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号楼4115举行,该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为主题,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点评,14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围绕论坛主题分享智慧观点、碰撞思想火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主持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指出,做好国际传播需要充分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性,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做好从完美报道向完整报道、从虚拟中国向真实中国、从宏观叙事向具体趣味、从官方传播向官民同台、从散点内容到内容矩阵的五大转型。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分享了对国际传播的看法。他认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既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涉及了政治往来,我国亟需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理解,并具备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观点:区分国别、重视文化产业营销、国际联合办学。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琦作“智媒时代的国际传播变革与MJC传媒教育新趋向”主题分享。她分析了智媒时代国际传媒生态变化、从业人员的职能转变和传媒教育新趋向,并以西北政法大学的MJC教育实践为例,提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应当建立以社会服务实践和国际传播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生态模式。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李世举以“西部地区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新时代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西部地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与挑战的本质就是国家需求与现实能力的矛盾,通过从媒体、政府、高校三方视角,他阐述了对西部地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张宏邦简要介绍了学院学科交叉办学优势,提出了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强基础、通传播、懂技术、有思想、善表达、会运营”六点知识储备。他认为,“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部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万物互联变革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必然路向。“做好国际新闻传播,要求做到真善美。我们应更好地了解社会,从农村到城市。”张宏邦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简要介绍了学院开展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服务、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创意传播等研究。他指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尚处于初始阶段,亟需通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做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提升教师规模和教学水平,可借助联合办学、与国际知名媒体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丰富培养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谈道:“一个学院的特色不仅是文字上的表达,更是成果的集萃,学院特色的定位需结合资源优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作了题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行动者:以新冠疫情推特涉华舆论中的社交机器人为例”的分享。他分析了新冠疫情背景下推特涉华舆论中社交机器人的行为,提到社交机器人作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中的新行动者,需要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他指出,未来可以从交互网络分析、个体层面的效果研究、内容的细致分析等角度开展更深入的研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的分享主题是“传媒机构形象与国际传播效果”。她提出,对外传播机构的形象与对外传播的效果密切相关;部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影响对外传播机构的形象;publicity与propaganda的分歧影响对外传播机构的形象和对外传播的效果。她指出,“应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对外传播机构和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话语的新媒体转型;加速国际传播内容的符号创新”。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围绕“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进行了分享。她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传播,促进国际认同”。只有通过培养具有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才能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以“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谈到,探索全媒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要狠抓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强化马新观教育,稳固立德树人根本;突出办学特色,狠抓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引进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培养体系改革;开拓实习实践基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高端智库建设,推进科学研究创新;适应智能技术要求,强化实验设施建设;助力县级融媒建设,打造基层治理信息平台。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党子奇分享了延安大学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工作举措: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俄语人才实验班;成立斯诺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共同开展研究;建立汉字研究中心,促进古汉字的国际化、信息化;不断拓展延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学院发展优势。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以“交叉·融通·协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构建”为题进行分享。他提出,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着“外语与传播两张皮”“中外知识一头轻”和“高校社会相脱钩”的人才短板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他指出,应构建“新闻+外语”深度交融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级递进、协同创新、能力导向、特色为先”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分享了关于国际传播的几点思考。他指出要回到物质交往层面来理解国际传播,并结合中国的城镇化率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形式报告,分析了我国目前国际传播现状,强调我们需要从历史活动出发来探讨国际传播问题。
在点评环节,石磊针对与会者发言逐一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分享了实践案例和具体思考,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转型、国际传播如何面对自媒体、人才培养的三导师制度、国际传播与基层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数据量化研究、全媒体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等思考角度和观点。
廖圣清对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本次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对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和点评人的细致点评表示感谢。他谈到,本次论坛将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起点,有幸见证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开启发展新征程。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李明德向与会嘉宾对学院近年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深切感谢。他表示,希望通过合作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