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主办的“述往思来:民族复兴与哲学未来”高层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会议特邀了20余位国内哲学领域知名专家莅临指导,与会代表30余人。会议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基础学科如何回应国家需要,面向未来规划科研进路的问题。哲学系教师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环节,哲学系主任马文保教授表达了对嘉宾们不辞辛劳,在假期抽出宝贵时间参加会议、指导工作的诚挚感谢。他介绍了与会嘉宾和代表,并介绍了西安交大哲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历史、优势研究方向以及未来西安交大对哲学教研的理解和规划。
论坛第一部分由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主持,8位教授先后发言。清华大学宋继杰教授从古希腊哲学谈起,强调了希腊世界对超时间存在的关注,并且指出,海德格尔作为当代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也强调未来是可能性,可能性大于现实性,由此,未来哲学的研究应当作为主题成为哲学自身理解的焦点,这就提醒我们从更广阔的哲学史维度来思考当下哲学教研何以推进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的唐贤秋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讲话精神,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叙事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统一体。民族复兴需要我们从历史叙事来构建当代的自身理解,这是哲学当下的迫切任务。华中科技大学董尚文教授强调,未来孕育在过去之中。过去的古希腊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现代哲学成了话语体系,哲学学科内部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面向未来,如何激活哲学内部的可交流性,打破话语壁垒,呼唤一种生活世界的哲学。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重点阐发了乾嘉学术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哲学方法论框架。通过人文实证主义,可以克服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粗制滥造和硬套西方理论的弊端。对未来哲学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尝试有深刻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从实践哲学进路指出,乡村要振兴,伦理必振兴。从伦理出发对乡村问题的关注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伦理视角对乡村的考查是哲学对现实社会做出回应的样本。内蒙古民族大学赵东海教授从习近平同志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论述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中起到的理论作用,哲学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关联。未来哲学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自我定位与谋划。上饶师范大学詹世友教授关注的问题是,哲学怎样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民族复兴问题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如何回应现代性的问题。借助查尔斯·泰勒的思考,詹教授指出,“社会想象”是不可或缺的,要了解现代生活的隐忧与现代性价值是同构的,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哲学开发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平衡各种心灵要素,唤醒反思和更新。新疆大学赵新居教授指出,未来哲学要关心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这必然涉及到救赎的问题,心理和身体的配合问题。在精神层面上,我们对心灵深度的考查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在世界层面上,未来需要哲学为中国的大发展贡献一流的想法。最后,樊和平教授作总结,他指出,几位教授的观点对未来哲学发展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体系性的考查,构成了从时间-历史哲学、人文-实证主义到注重田野实证的实践哲学以及人类精神与人类学这四大面向。究其根本,哲学的核心在于不离人的良知良能,塑造人的生命本身,今天的哲学工作要从精神、精神哲学、精神哲学的系统形态出发,形成知行合一的自觉。
论坛第二部分由内蒙古大学张吉维教授主持,9位教授先后发言。李兵教授指出,站起来,富起来,我们已经做到,目前正在走向强起来。在新时代我们的思想文化层面面临如何用中国语言,讲中国道理的问题。用思想理论支撑民族复兴,为国际舞台尚争夺话语权提供学理支撑,这是哲学未来的使命。湘潭大学陈代湘教授从冯友兰先生对儒家在治乱之世发挥的不同作用出发,讨论了当下的儒家哲学何以在“天下时代”助力修齐治平,如何从未来哲学角度讨论当代中国与世界稳定和谐的问题。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的发言以“治国之端在正名”为题,讨论了当代对董仲舒阐释的方向转变和背后的哲学史意义。董仲舒的思想史形象转变给我们提供了了反思哲学与社会、与时代精神之间关系的独特视角。河南大学的郭桥教授回溯到冯友兰、金岳霖、胡适等哲学前辈的工作,尤其强调了汉传因明学的研究给我们当代哲学研究的启示,强调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互证明与启示的关系。浙江大学黄华新教授,结合浙江大学哲学研究方向塑造过程,突出了阳明心学、意识哲学等方向的当代特性。并且从哲学话语、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强调了当代哲学发展一方面要考虑数字技术为哲学学科赋能,另一方面也要为新时代的叙事提供哲学话语资源。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杂志的回信指出,中国哲学始终以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为基础和前提。合理诠释中国道路的问题,是未来哲学的理论之源和土壤。文史哲的跨学科交融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根基,而中国话语的形成则是未来哲学应该追求的果实。中山大学张伟教授的发言从西学源流出发,通过引用C.沃尔夫对“中国哲学”作为世俗化的可能性路径的援引,表明了哲学的活力在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当前哲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值得肯定和继续发扬。没有相互补充,我们很难想象下一个思想阶段中国哲学界的思想面貌。安徽大学张能为教授指出,中国的思想文化有哲学之实,而无哲学之系统,这是值得我们当代学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来看,中国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离开和其它文化的交流、启发和借鉴。黑龙江大学罗跃军教授从中世纪哲学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优势和劣势。中国研究者有一种天然的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背景。中国未来的哲学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多非西方的视角,在面向未来和全球的视野中重新思考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张吉雄教授作总结发言。
在本次论坛的结尾阶段,马文保教授代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感谢与会专家长久以来对西安交大哲学学科的关心和支持,并就新时代背景下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共商共建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