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樱花盛开,柳絮纷飞,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西安交通大学迎来125周年校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图书馆邀请“西迁馆员”董敬贤老师与袁家豪老师为青年馆员做了一场线上分享交流会。图书馆副馆长强自力、杨峰、纪洁菲,组织员邵晶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65年前的今天,“西迁人”怀着满腔热情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打下了坚实的教育根基。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思想中心,迁校至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2岁的董敬贤老师曾任图书馆办公室主任。1956他年作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后简称“苏工”)教工随校西迁,并于1957年随西安动力学院并入西安交大图书馆。65年来,他见证了图书馆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和进步。董老师回忆道:“交大图书馆西迁初期在西二楼临时‘落脚’,次年,迁至中心二楼,馆藏是从上海迁来的藏书20.3万册,及苏工10万余册藏书,工作人员仅16名。”图书馆坚持勤俭办馆的原则,馆员们发扬不计报酬、一心服务的精神,利用废旧木箱的毛坯木板自制书架1000多个解决书架紧缺问题,直到1980年更换钢书架这批木质书架才“光荣退休”。
从迁校初期的临时图书馆到1961年建成北馆,再在到1991年图书馆新馆大楼建成,董老师见证了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他表示:“交大是我的终身学校,图书馆是我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87岁的袁家豪老师曾在图书馆担任图书采访工作。回忆起过去的点滴,他不禁感慨道:“当年骑着自行车,常年奔波在各大书店以及兄弟院校图书馆之间,为的就是给师生们选好书、买好书、借好书、送好书。”为了选取师生最需要的图书,他与学院教师沟通了解教学需求;为学校节省经费,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每本书的采购都经过反复的人工查重,最大限度避免重购;为了弥补图书馆缺藏,经常往来于兄弟院校图书馆进行馆际互借;为了协助学术会议顺利召开,送书至开会现场。直到退休之际,袁老师将自行车“传”给下一代采访馆员,同时也将这种无私、严谨、服务至上的工作精神传给了大家。
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可他们爱国、爱校、爱馆的热情却从未退减。正如两位前辈所说:“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是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无私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将西迁精神体现在行动上,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次对话,让青年馆员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往昔“西迁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那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深植于年轻一代馆员内心,激励大家在新时代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精神,服务读者、服务师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