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贸易局势紧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对全球治理体系有着深刻影响,这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及重大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伟力,积累了大量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
公管学院“走进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建设,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深深植入中国大地,为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注入交大“治理”智慧。公管学院建院十五年来,秉承“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服务社会”宗旨,扎根西部,关注农村,了解社会基层组织运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院内加深营造“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氛围,为师生提供服务社会的平台。依托公管学院成立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将充分利用多科学交叉的综合优势,在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特色基础上,根植于中国西部公共管理伟大实践,提出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治理创新。
突出“中国的”问题和理论特色
“走进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建设活动,立足西部、扎根陕西,以陕西政府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为突破,实现从“中国化”到“中国的”的创新转变,并将这一创新转变,撒播广袤的农村大地,不但可以为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而且也必将对人类知识库有所贡献;这是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实践,更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新时代中国治理场景下,根据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创新港内涵建设等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改革举措,依据“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17至2020年战略重点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四个重要任务”确定公管学院“一院一品”文化建设主题为:走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新时代中国情景,服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特色学院文化。建设内容涵盖“走出去”“请进来”“齐分享”“同进步”“重担当”五个方面。
走出去 实践担当大学责任
通过基层调研、暑期政府见习、志愿者服务、西迁精神宣讲等各方面活动,师生走进基层,收获书本之外的知识,更多地向社会学习。政府见习、扶贫扶智志愿者服务活动、弘扬西迁精神……学院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真正深入到社会,特别是深入到乡土社会中去做调查研究,不仅把地图挂在墙上,更印在心上、量在脚下,才能收获真实的心灵体验。
张思锋教授带领团队正在攻关教育部重大课题,从积极、健康老龄化视角研究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与近中期布局与规划,旨在为党和政府各级决策部门提供资政建言。依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可持续生计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重大项目,师生团队奔赴陕西省临渭区就该区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因人精准施测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了开展“陕西省农村健康扶贫路径及改善策略”项目研究,学院师生赴平利县政府、医保局、卫健委、西河镇卫生院、贫困户等多地展开现场调研。公管学院始终坚持研究调研做在基层、做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请进来 发挥社会治理新担当
依托科研教育资源,学院开展高级公务员培训、MPA教育,打造公管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构建学术领先、与时俱进的公共管理智库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与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的良性互动。
“科创月”期间,共举办大小研讨会、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14场次,邀请了涵盖国际知名学者、政府部门领导、龙头企业领导、全国性学会领导、国内学科专家等多个领域的嘉宾及青年学者415人,围绕“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健康治理与政策创新”“新时代民生保障”“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等多个国家重点关注领域与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研讨。有效地展示了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的创新成果和水平,拓展深化与国际国内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推广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窗口。
齐分享 拓展社会服务新思想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直秉承“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动摇,结合学院特点集中力量,以思维碰撞交流活动模式为导向,开展贯通本硕博的学生活动。以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品牌活动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家国情怀。
公管学院建院15周年,学院举办两届“公共治理中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公共管理学科专家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优秀学者共同探讨公共管理的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对中国场景的关注与研究。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届的影响力。
同进步 推进校地合作新形态
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港平台建设为机遇,推进校地合作新形态,着力建设与基层地方合作的10个政策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以4个实体研究所、10大研究中心以及高级培训中心为核心的组织构架,建设了8个智库平台,包括:在“一带一路”(陕西)自贸区综合院内设立的“一带一路”(陕西)自贸区政府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延安、渭南、安康、商洛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的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基地,与陕西省民政厅共建的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共建的人口迁移研究中心,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智慧健康养老科技引智与政策创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教育兴则国家兴,坚持弘扬和践行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使命与担当。走进渭南市大荔县结对共建,学院努力贯彻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市12地市战略合作相关事宜,在基层开展项目研究,通过政策研究解决地方政府工作难点,推进校地合作。
重担当 积极投身抗击疫情
自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响应国家“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的号召,火速组织、火速反应并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动员学院科研力量,在国家和社会主流媒体发声,贡献交大力量。中央党校主管刊物《学习时报》刊发朱正威教授等撰写的《提升应急管理效能需加快健全法治体系》;光明网发表了张思锋教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上的“要高度关注社区中老年人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观点;杜海峰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发表了加强党的领导,应注重“基层”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王立剑教授等撰写的《有效发挥“四种能力”,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能》被人民论坛网刊发;周忠良教授接受新京报网“公共管理专家谈抗疫:可参照战地医院模式应对疫情”专题采访;赖莎、周忠良撰写的《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被陕西省社科工作办采纳,并发表在了学习强国;“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公众号连续发布孟凡蓉教授四篇关于科技社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主要措施及我国加快科技社团国际化步伐主动引领全球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文章;澎湃新闻发布了胡书孝副教授等撰写的《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服务体系》。
学院同时组织教师就疫情防控展开系列应急专项研究,向学校报送决策建言40余篇,分别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加强疫情防控的社会心理基础、建立防疫物资清单制度、健全政府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