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院部动态>院部动态>正文
院部动态

“跨学科视域下的新闻传播”高峰论坛举行

——学界业界对话交流共探新知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10-26 13:31 浏览量:

10月24日,“跨学科视域下的新闻传播”高峰论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本次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教务处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在此次高峰论坛嘉宾对话环节中,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担任主持人,与来自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及业界人士,围绕“跨学科视域下的新闻传播:跟谁跨?如何跨?跨过之后如何相互赋能?”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发挥新传优势,兼顾跨学科发展

“如何在保留传统文科优势的基础上,又能寻求跨学科交叉发展?”李明德说道,“以文科著称的北京师范大学,这几年在发挥传统优势文科基础上,同时兼顾融合理工学科,与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的发展方向相符,在这里诚邀北师大两位专家进行经验分享。”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表示,基于自身在计算传播学领域探索的经历发现,出身于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在跨学科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地形成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成果最大化。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伦结合自身所在的实验室建设经验提出几点分享:一是项目制培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参与其中;二是阶梯式培养,从本科到研究生,分别扮演观望者、团队主力、项目经理的角色,逐步实现能力提升;三是坚持理论导向,新传学子要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观察问题;四是坚持结果导向,关注学生产出成果,可以是项目、竞赛或是论文;五是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具备问题意识。

“如何改变当前跨学科研究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调动更多学生参与?”李明德紧接着进行提问。吴晔从服务与被服务的师生关系出发,表示自己只是学生的“服务者”,提供给他们理论或技术上的支持。张伦认为“兴趣是学生自我赋权的起点”,当学生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果而获得成就感,会激励其积极参与科研的热情。另外,同侪压力可以化为学生的内生动力,良性竞争也会激发科研热情。

立足新闻传播主体,加快跨学科步伐

“如何加大新闻跨学科尺度,却又不偏离新闻传播主轴?”李明德认为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了从“走进传播学”到“走出传播学”演变,但总体来看,新传的跨学科研究仍旧比较保守。

对此,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许小可强调了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确实会存在一些知识盲区,传播学和理工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因此,学科之间想要达到完全的认同并不容易,但只要有一些认同的部分就可以实现合作交流。“好奇心是人类重要的特质”,他认为人们可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自身学科理论为依据,用自己所掌握的跨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他特别指出,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跨学科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对接,一直是新闻学传播学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李明德希望人民网技术总监柳轩分享其对人才培养体系及发展的见解。

柳轩认为,新闻是媒体的灵魂,技术的加持会使媒体更具创新性,新闻与技术不可分割,共同依存才能推动新闻传播走得更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人民网对跨学科的人才十分看重,他希望学生在掌握新传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能比同侪更懂技术,那么将很容易在招聘过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发展。

求同存异,打好跨学科发展的配合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从三个方面对本次对话环节进行了总结:一是以理论、方法、研究对象来界定一个学科的方式已经过时。从整个大学科背景来看,当前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各种理论、方法、研究对象的交融,学科界限模糊已成趋势。二是从微观角度而言,推动学科交融的关键在于小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三是在交叉融合背景的当下,我们要有提问题的能力和角度,有“技多不压身”的意识,这样才能推动新闻传播学科越走越广。

论坛对话环节的最后,各位专家用一句话总结了“跨学科给新闻传播学带来什么”。张伦认为,跨学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学向外扩展研究资源,能够解决新闻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徐小可、吴晔表示,把“蛋糕”做大,是新闻传播学寻求跨学科发展的收获。柳轩表示,新闻传播学在探索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本次论坛对话的发言嘉宾各抒己见,深入浅出给与会师生带来知识与思想上的多元启发。

文字:新媒体学院 李肖燕
图片:新媒体学院 魏小璇 禹诗雨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