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二届“公共治理中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成功举办。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大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高小平,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公共管理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思峰以及部分国内知名青年专家学者、优秀博士生参加论坛。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贾毅华、公管学院党委书记薛宇红、执行院长杜海峰、党委副书记王立剑、副院长董新宇、副院长周忠良等出席开幕式与高端论坛。
开幕式上,薛宇红书记首先带大家回顾了第一届“公共治理中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的情况,并介绍了受邀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贾毅华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杜海峰执行院长对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与感谢,并提到举办此次论坛是对“爱国奋斗”西迁精神的致敬,是对公共管理学科过去与明天的致敬,祝愿公共管理学科的明天会像国家、民族一样更加美好。
第一阶段的主题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忠良主持。邓大松教授发表了《有关社会保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几点理论认识》的主题报告,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定位、社会治理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高小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与绩效呈现》的主题报告,从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十大方面阐述了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特色与优势,说明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陈振明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学科转型与发展的几个问题》的主旨报告,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繁荣局面作出肯定。朱正威教授发表了《从实践语汇到学术概念: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性》的主题报告,以服务型政府不等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无法解释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自由贸易试验区不等同于自由贸易区三个案例,阐明了中国改革语境中相关重要概念与西方场景的区别,倡导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者在中国实践中提炼学科的实践语汇,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学科的智慧和养料,在新技术发展中拓展学科场域和方法,在多学科多元互鉴中建设学科平台。
第二场主旨报告环节由西安交大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立剑主持。张贤明教授发表了《责任政治建设: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的主题报告,指出强化责任政治是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责任政治视角下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陈文教授发表了题为《医保的基金风险与治理》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构成、目标与政策工具,总结了新时代下健康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以及基金平衡、有效服务、健康改善三个不同视角下的医保风险,最后提出医保监督、需方引导、协议约束、支付改革、监测评价五项治理措施。米加宁教授发表了《大数据能驱动地方政府的结构吗?—来自中国地方政府的实践》的主题报告,认为大数据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地方政府改革了提供方法和工具的可能,并具体提出了改革实践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最后,张思锋教授发表了题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主题报告,认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动力源”包括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另一个是激发弱势群体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标。
下午的主题汇报由西安交大公管学院副院长董新宇主持。竺乾威教授作了《理解国家体系》主题报告,从系统互动的思路出发,认为可以将国家治理体系看成是一个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组成的一个系统。何艳玲教授发表了题为《技术重塑治理》的主题报告,提出讨论技术与治理本质上是讨论技术与科层组织的关系以及技术与组织行动者的关系,以互联网技术为例,从技术的双重性出发探讨了技术与治理的关系。高建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卫生体系改革》,指出不应用数字堆砌的方法来评价我国卫生体系改革的效果和总结我国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卫生体系建设应该追求的几点目标。最后,刘炳胜教授发表了《关系视角下公众对城市更新政策接受度的影响机制》主题报告,利用SO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政策情境下,程序公平对公众的政策接受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以及程序公平会同时作用于关系质量的不同维度。
主旨报告之后,14位杰出青年学者及20名博士生开展博士生工作坊,深入探讨中国场景下的公共治理故事。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传承知识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探讨改善路径。
工作坊一邀请到罗梁波、臧雷振、梅红等3位专家主持并点评,南开大学博士生谢伊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翟文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春生及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李宁,分别作《城市基层治理单元再造:党建引领下的权责分流——对成都市武侯区“社综院治”经验的案例研究》《治理结构、社区社会资本与教育型参与式治理的实现——基于厦门社区书院的案例研究》《国家治理的清晰化及其政治逻辑—以土地信息管理为中心的分析》《社区的围墙:国家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的报告。
工作坊二由何哲、于文轩、李清宏等3位专家主持,吉林大学博士生包涵川、中山大学博士生蒋婕、清华大学博士生何彬、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何晓晨分别作《政治亲密关系的塑造:一项对于中国情感治理运行机制的分析》《从“农场”到“城市”:城市开发中的国有农场变迁》《民“告”官是监督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吗?》《基于社会影响的集群行为传播动力》汇报。
工作坊三由曹胜老师、韩福国、阎波老师主持并点评,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生赵吉以《社会借道行政——后脱钩时代行业协会增能的有效机制》为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焕以《可持续性志愿服务何以可能?——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为题、复旦大学博士生陈醉以《诅咒还是祝福——社交媒体时代的危机沟通研究》为题、四川大学博士生谭书先以《对口支援与区域均衡:政策、效果及解释——基于8对支援关系1996——2017年数据的考察》为题进行了汇报。
工作坊四邀请到焦明丽、王文华、杜金锋等3位专家进行点评,四位博士生作现场汇报,其中四川大学曹裴娅汇报题目为《Implementation of 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training for family doctor teams and managers: a description of participant process and perception》、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胡钊源汇报题目为《中国养老政策供给的地区差异性研究》、四川大学华西管理卫生学院田帆汇报题目为《Hospital bed supply and equality as determinants of declines in maternal mortality in China between 2004 and 2016》、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曹丹汇报题目为《Long effects of zero-mark-up drug policy on health expenditure: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study》。
工作坊五由王玉、封铁英、郭雪松等3位专家主持并点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刘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王倪、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余赵以及浙江大学博士生方珂等分别作《区域政府间协同何以建立?基于中国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的QCA分析》《论基层政府的动员式政策执行:技术、机制与逻辑——基于保北G县“煤改气”政策的田野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何以衣食无忧,却难言幸福?》《平民俘获:纵向制约机制下政策执行的意外后果——基于G省L村精准扶贫案例的研究》汇报。
15日上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圆桌论坛在管院315会议室举办。受邀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期刊编辑以及来自各高校的十余位博士生参加论坛。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学科带头人朱正威教授、执行院长杜海峰教授出席论坛。论坛由朱正威教授主持。
嘉宾报告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何哲教授刨析了实证主义研究问题,追溯了公共管理的源流,提出了公共管理历史主义研究的要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于文轩教授就案例研究过程、评价案例研究质量的标准、单案例研究的四大目的和功能,以及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等作了讲述,并且以《机器学习辅助公共政策制定的“技术-价值”张力》为例谈了单案例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韩福国探讨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期望和实现困境,并提出中国学者不能只读书或者搞方法,要有社会责任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研究员、《中国行政管理》责任编辑曹胜围绕“公共管理学界如何研究现实问题”,提出一条弥合理论与实务界的可能路径:以案例分析对比为基础的理论反思,在理论和实务的深刻互动中不断前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党政论坛》责任编辑王玉就“C刊选稿与论文写作”总结出几点建议,要多跟C刊打交道,研究C刊,少走弯路,多写多投,稳扎稳打。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特聘教授、《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主编罗梁波阐述了公共管理的叙事逻辑,并提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重新奠定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基础,重构理论与实践的技术路径。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颜昌武就《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为题发表报告,提及了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各种典型争论,并就公共行政如何成为一门社会科学进行了论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臧雷振教授围绕“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应用及启迪”,就方法争论,方法差异,争论缘由,争论影响四方面展开讨论,提出解决研究方法争论之道——研究公开和保证研究透明度。最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责任编辑、《四库学》副主编魏新从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新文科的背景与意涵、新文科建设特征等方面梳理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并阐述了新文科对期刊发展提出的要求。
报告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海峰教授对会议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好会议的三条标准,谈到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包容性、社会科学中的实验以及研究尺度的三个体会。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总结。他谈到了对上述报告的见解,并认为当下公共管理学科并不成熟,在研究中对方法的把握很重要,建议博士生熟练掌握一门方法,趁年轻多写文章。
至此,第二届“公共治理中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