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科学研究>正文
科学研究

人居学院应邀参加第五届国际微纳尺度传热传质会议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6-01-19 20:43 浏览量:

人居学院常务副院长顾兆林教授,建环系刘艳华主任、金立文教授课题组应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邀请,于2016年1月3日至6日在新加坡参加第五届国际微纳尺度传热传质会议(MNHMT),并于1月7日受邀参观了新加坡零能耗建筑与建筑信息模型工作室。西安交大是本届MNHMT会议的承办方之一,顾兆林教授担任会议的共同主席,刘艳华、金立文教授课题组的多名师生在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人居学院青年讲师杨肖虎荣获此次会议的最佳海报二等奖。

本届MNHMT会议主题涉及微纳流体动力学、纳米流体、微纳尺度的界面输运现象、微纳尺度传热传质等13个领域。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学术文章宣读和学术海报展示。由于微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微纳尺度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这一前沿交叉科学的研究和教育过去十几年在全球范围迅速成长,对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旨在为全球微纳尺度传热传质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指引新的研究方向。

人居学院刘艳华教授题为“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sis of a Glass Coated With Nanometer TiO2Codoped With N, F and Fe Element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关于N、F、Fe掺杂改性TiO2玻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该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为提高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效率并克服粉末催化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制备了N、F、Fe掺杂改性TiO2玻璃,并通过对有机物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测试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TiO2光催化在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刘艳华教授长期致力于有关空气品质的研究。

人居学院张联英副教授学术报告题目为“Experimental Study on Enhance Falling Absorption Process using H2O/LiBr Nanofluids”,阐述了关于纳米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方法及内容。文章创新点在于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索纳米流体强化传热传质的机理,寻求纳米流体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新突破。该项研究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报告结束后,张联英副教授与多位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人居学院青年讲师杨肖虎进行了主题为“Pore-Scaled Analytical Modelling of Permeability and Inertial Coefficient for Pressure Drop Prediction of Open-Cell Metallic Foams”的学术海报展示。该项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对开孔泡沫金属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得到该泡沫金属的渗透率和惯性系数的解析解,进一步预测流体穿过该泡沫金属所产生的压降,并将计算得到的解析解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开孔泡沫金属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强度高、传热性能好等优点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但流体穿过泡沫金属的压降问题仍然是阻碍其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该项研究思路新颖,模型预测值准确度高。杨肖虎讲师的学术海报排版精致、内容新颖,得到了会议组织方和与会学者的一致认同,最终获得了会议最佳海报二等奖。

1月7日,金立文教授课题组应邀参观了新加坡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与建筑信息模型工作室(BIM studio)。零能耗建筑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本身提供能量,并采用太阳能烟囱、太阳能薄膜发电、光导管照明等先进技术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并对建筑的用能系统进行在线监控,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学习价值。建筑信息模型工作室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建筑结构、外观及用能系统的设计,参观者可通过3D眼镜观看建立模型的3维过程,该项技术突破了传统学科分工,令人耳目一新。金立文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此次出访参观拓宽了师生对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加强了课题组与国际先进研究单位的学术交流。

此次人居学院师生一行出访新加坡参加第五届MNHMT会议及参观新加坡零能耗建筑与建筑信息模型工作室,与国际同行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丰富的前沿学科知识与科研经验,拓展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思路与新视野。

本次会议由ASME主办,其从事发展机械工程及其有关领域的科学技术,鼓励基础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其主办了大量机械工程制造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如国际机械工程交流博览会(IMECE)、涡轮机械博览会(GT)等,并与IEEE等其他学科的顶级学会合作主办交叉学科和多学科复合行业学术会议,被认为是业内最高水平的学术组织。

文字: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李杨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