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正文
教育教学

【课程思政 交大行动】强爱国之魂 助强国之魄 传西迁精神

——“土力学”课程思政纪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04-24 17:35 浏览量: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阶段的核心专业课,也是相邻学科领域,如交通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20多年来,廖红建教授负责的“土力学”教学团队不断进行着传统土力学与新土力学的教学研究,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时,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整合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成果丰硕,荣获第二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由廖红建教授主讲的“土力学”慕课荣获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传承与创新结合 弘扬西迁精神

“土力学”课程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扎实的学科基础。课程负责人廖红建教授师从著名学者俞茂宏教授。她在从专业角度讲授俞茂宏教授提出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同时,将俞教授严谨治学、立德树人和甘于奉献的事迹引入课堂教学,使老师与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学者身上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传承西迁精神。

教学团队研讨西迁精神与课程融合

廖红建教授辛勤耕耘“土力学”已有二十余载,形成了一整套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把课程思政案例融入到教材中,编写了富有特色的中英文教材,荣获校级优秀教材特等奖、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及校中青年讲课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多年来,为传承西迁精神,廖老师带领年轻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研究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不断在教材和教学方式上融会贯通、开拓创新。

出版系列 “土力学”中英文教材并获奖

凝练课程思政核心主线 实现课程思政自然融入

“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始终贯穿“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传西迁精神”的核心主线。根据课程特点,以彰显中国人民智慧的大国重器、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及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土木、水利、交通等工程案例中体现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工程伦理和攻坚克难品质为导向,激发掌握具有强国之魄的专业本领;以身边西迁老教授的敬业奉献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念为驱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为国奉献、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专业人才。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阶段就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提高了土力学课堂教学的思政育人效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针对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广大教师首先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引导教育主客体交融,关键在教师,而教育的专业能力与思政意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教学团队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在廖红建教授带领下,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多次研讨,就是疫情防控期间也不放松。团队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对教学设计的思政内容进行完善,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学生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

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在线研讨土力学课程思政核心主线

“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传西迁精神”的核心主线,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工程伦理道德,理解土力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具有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认识土力学与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及在工程建设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运用土力学知识,从技术、社会、伦理等角度综合分析和评价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具备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构建线上线下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新时代大学生当有爱国之魂,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应助其强国之魄。“土力学”课程从学情分析出发,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并有机地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根据本校学生基础较好的特点,对于新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增加有效“高阶”、合理“挑战”,培养学生爱国奉献、强国本领,具备高素质、专业自信和能够分析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也更加喜欢启发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索性和内在潜力。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专业素养、敬业奉献精神方面,通过线上廖红建教授主讲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土力学”慕课,拓展科学家事迹,工程案例分析,西迁精神事迹。线下课内外组织教学活动,把国之重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成果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线下课堂中从专业角度介绍三峡工程的同时,通过科学家与工程师一起解决技术难题的事例,增强学生专业自信、严谨的治学态度、攻坚克难的意志、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运用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感受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用祖国江山雄伟壮丽、长江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

团队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广活动。2018年首先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上线“土力学”慕课,全国社会学习者5万余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学校有60余所,辐射面广。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与此同时,在建设好线上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把课程思政内容通过SPOC付诸实践。

线上融入课程思政资源

"土力学"慕课线上课程思政视频图片

线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

智慧教室上课直播视频图片(课程思政的谚语导入)

智慧教室上课直播视频教学活动图片(课程思政引入专业知识学习)

创新教学形式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思政育人效果

“土力学”课程教学设计上从一开始就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教学团队在廖红建教授的带领下,从专业特点出发,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提高专业课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以人为本、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来进行组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OBE教学理念,运用BOPPPS的有效教学模式,依托SPOC、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和互动工具,始终串讲、贯穿、融入课程思政,确保学生的深度参与和反馈,保障学习效果。经过团队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巧妙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在教学设计时,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范围。以科学家事迹、国家重大工程案例等为材料,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听党指挥、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为目标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在课堂上,通过串讲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的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学了生的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通过师生讨论、生生互动、团队协作、翻转课堂等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专业素养和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对团队意识、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翻转课堂上,采用学生参与的以问题为导向PBL、小组合作讨论TBL教学方式,融入溃坝工程事故,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引用谚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引证做工程要心存敬畏,小心求证,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效果,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感性认识,增强教育效果。课后还安排学习科学家事迹,感受努力求学、勤奋创新及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西迁精神。

翻转课堂—课程思政与工程案例结合    课后与学生讨论工程案例—课程思政交流

主讲老师廖红建教授与学生交流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翻转课堂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师生、生生互动   课后带本科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方式,构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思政为灵魂”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

从同学们的课后反馈来看,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如有学生谈到“要爱国应先立志再力行,自立自强心怀感恩”“我认为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爱国应先立志再力行,自觉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再施以报国之行,立足本职、努力学习,根据祖国的实际需求和自己的兴趣方向来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而我们在大学也不能只以学知识为主,应该加强训练专业技能,养成独立思考、逻辑判断、辨别价值、思维判断的习惯,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从龚晓南院士艰难的求学之旅,我感受到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更感受到了他对于帮助他的政府和人民的感恩。我也是从小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的一员,在求学的路上,同学老师对我帮助颇多,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资助,我的生活会与现在截然不同。有了他们的帮助,让我能心无旁骛的学习,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如今也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古人常说仁以知恩图报为德,滴水之恩定以涌泉相报,大学以来,我参加了县里的志愿服务,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扶贫,线上助学。我会默默记住所有在我成长路上为我遮蔽风雨的好心人,将自己的感恩化作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同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关爱身边同样深处困境的人。”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本门课程“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传西迁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有学生说:“在这门课中体会到了国家建设与自己的学习息息相关,一定要学好知识为国家建设服务”,也有同学曾经经过三峡工程的船闸,上了课程后主动在课间和老师说“没想到船闸建设里面那么多的土力学知识,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还想再去一遍”。看到学生欣喜、求知的目光,作为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土力学”教学团队探讨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以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和弘扬西迁精神为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主线,构建了“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了土力学课堂教学的思政育人效果,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样本。教学团队在建设好课程的同时,通过校内外的讲座和报告等形式,介绍和交流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起到了推广和示范作用。

廖红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力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岩土本构关系及数值分析、边坡稳定和土的动力研究。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编委,机械工业出版社研究生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编委,《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陕西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以及其它教学、科研等课题30余项;编写出版《土力学》《土木工程地质》《Soil Mechanics》等中英文教材、日文译著、专著1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100余名;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王宽诚育才奖,西安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教材特等奖、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历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生态岩土工程与人居环境创新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历审定委员会委员。讲授课程“土力学”“工程地质”均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廖红建教授主讲的“土力学”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三大平台上线以来受到广泛欢迎,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其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讲解得到广大社会学习者和在校学生的喜爱。她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讲的“工程地质”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探索了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交叉融合新模式,增强了课程教与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文字:人居学院 教务处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