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当你们走进这美丽的校园,也许你们并不知道,你们已然走进了一个故事。它离你们很近,近到触手可及。它又绵延了很远,有一百二十二年那么远。今天,就让我们,把它讲给你听。”
在西安交通大学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大会的现场,6位本科在校生深情讲述着“西安交通大学爱国奋斗系列故事”,带领新生探寻交大辉煌的发展轨迹,让新生领略西安交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这是学校为所有新生准备的“入学第一课”。一个学期的酝酿和筹备,几十人的创作团队共同奋战,校领导多次修改文本并亲临指导,最终形成了这台交大首创的“故事剧”,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融入到新生对交大的认知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奋斗”的誓言。
百年风雨 传承交大精神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未来你在交大的日子会对这首歌越来越熟悉,这是我们的校歌——《为世界之光》。”
一束追光,照在了李金庭身上。他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兴奋,手持麦克风,将交通大学山河风雨的百年沧桑娓娓道来。从1895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宣言,到1896年南洋公学的建立,到1921年交通大学的定名,再到1956年交通大学在高等教育格局上史无前例的西迁,直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的重要指示……
西迁,这段义无反顾的艰辛创业历程,是交大人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它不是短暂的支援,而是永久的扎根。“‘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反反复复被提起的十六个字,是我们西安交大人的品格。”
他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今天,坐在他眼前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新鲜血液”,明天,他们必将在前行的征程中留下交大人的印记。
62年来,交大人牢记祖国的重托,为祖国西部贡献着智慧和力量,26万毕业生和数不清的科研成果让西安交大始终成为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更让西安交大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为学生话剧团的一名成员,李金庭不止一次参与西迁原创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的演出,“每每站在舞台上,眼前浮现的就是西迁的那些珍贵史料,心中泛起的是对西迁前辈无尚的崇敬。”对西迁历史的认知让他在讲述的过程中有了新的体会,他谈道:“我们新时代的交大人,要培养一种灵魂,那是一种化家为国的心胸,一种勇创未来的潇洒。”
赤子之心 熔铸交大脊梁
大树西迁,枝叶擎天。西去列车风驰电掣,滚滚车轮带动历史前行。当电机制造事业的奠基人钟兆琳教授的影像在大屏幕上不断播放时,现场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西迁时,钟先生是最积极的一位,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提出,“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可以留在上海。”但钟先生慷慨陈词:“交大西迁,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们大学教师是高层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西北人民。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他卖掉了房子,安顿好夫人,带领电机系师生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如何讲好钟兆琳教授的故事?”是袁楷喆先前不断思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还原钟兆琳教授的形象,他做足了功课,在准备期间查询了钟教授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报道。课余时间,他会到钟兆琳建立的电机工程实验室走一走,感受钟教授为电机学科发展所挥洒的汗水和热血。
作为学校主持团的成员,他亲历了两届西迁精神诗歌朗诵会,也有幸近距离一睹西迁老教授的风采。朗诵会结束后,“震撼”“感动”是萦绕在他心头的两个词,再次登台讲述西迁前辈的故事,让他对交大西迁的认识更加深刻:“‘用自己的生命和劳动去建设西北’,若是倾尽一生去践行和实现这短短的一句话,仔细想来,是何等的不易与动人。”
62年前,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始终走在最前列,义无反顾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慷慨西行。彭康、钟兆琳、陈大燮、沈尚贤、周惠久、蒋大宗、唐照千、屈梁生、陈学俊……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来到长安,不为长安客,愿为长安人。” 袁楷喆感慨道。
精诚报国 彰显交大担当
科学研究的参天大树离不开茁壮牢固的基础科学之根,也离不开优良深厚的学术传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是交大人能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重要基石。
1980年,《人民日报》两次报道西安交大孟庆集老师,报道的事迹是他“在和外国厂商技术谈判中显才能,分析质量事故有理有据”……因为在孟老师求学期间,他的导师要求他利用课余花大气力研究科学专著。此次谈判成功时,孟老师十分感激交大深厚而严格的基础教育和导师的严谨治学。
为了讲好孟庆集老师的故事,王羽雯不知与指导老师反复研讨了多少次。“网上关于孟老师的资料很少,所以第一稿写出来后我觉得非常生硬,自己都没有被打动,怎么打动大家呢?”
于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王羽雯开启了“补课”模式,课余时间就去校史馆、西迁纪念馆寻找当年的素材,找到了当时的新闻报纸,详细阅读了孟老师的事迹,又拜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倾听他们的口述,全面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从心底惊叹孟老师挺身而出的勇气,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
“学校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实现‘爱国、奋斗’的宣言。”平日里,王羽雯十分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曾经参加了“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计划”,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做志愿服务工作,传播中国文化。在她看来,所有人都能够像孟庆集教授一样,在祖国需要之际挺身而出。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迁校62年来,交大人秉承“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弦歌不辍,把学校的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大师风采 凝聚交大力量
“今天,陶老师就坐在我们的会场。陶老师,您好!”
随着数学72班吕泓尧的一声问候,主席台上一位满头银发、风度翩翩的老教授起身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他,就是学生眼中的“陶爷爷”——国际著名传热及数值传热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能动学院教授陶文铨。
“我是西迁大树上长出的一片小叶。”今年5月份央视节目《开讲啦》,陶文铨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述了西迁往事。仅仅1小时,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的点赞数就已过万。
陶文铨院士带领西安交大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从开辟国内传热数值预测研究先河,到发展成为国际计算传热及强化传热研究的一支引领团队,先后斩获8项国家科技奖,2017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在国际传热学研究领域前沿镌刻“中国身影”。
“听陶老师的课,总让人如沐春风。”“哪怕就为了欣赏一下陶老师的板书,也愿意去上他的课。”“他上课的时间控制那叫一绝,常常这边话音刚落,那边下课铃声就响了。”吕泓尧边讲述,边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
当他得知自己要讲陶院士的故事时,内心的激动与兴奋难以平复。“爱国、奋斗、奉献、热忱,都难以刻写我心中的那份震撼和感动。”为此,吕泓尧在筹备期间反复阅读陶文铨教授的故事,在练习中一遍又一遍地悉心打磨情感,只为把心中陶院士的形象展现给所有新生。
“当我走上舞台,远远看见陶老师的身影时,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吕泓尧回忆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西迁精神并非一次讲述所能表达,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读懂。但它并不遥远,而是真实地凝聚在交大的厚重历史中,蕴藏在精神文化的气息中,彰显于这些前辈的身上。”
作为班长,吕泓尧曾经在最佳团日的活动中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西迁馆,在团干新秀班活动中参观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并在访谈活动中与西迁老同志代表潘季教授对话。在他看来,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仅是每一个交大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对每一个交大人的呼唤。
芬芳年华 续写交大华章
“时维九月,你在校园中漫步,一定会闻到桂花的清香。除了桂花,咱交大还有280棵雪松、380棵樱花、400棵梧桐,它们装点着交大的美景,也陪伴你在交大生活的每一天。”王安宁是最后一位讲述者,与之前几位不同的是,她没有讲述交大的人物,而是带领学弟学妹领略了校园的多姿多彩。
梧桐道,樱花道,东、西食堂,东、西花园,腾飞塔,教学楼,图书馆……“交大不仅景美,而且人美、德美、文化美,要想体验这四美,你不妨做一个计划,阅读100本经典,认识100位老师,聆听100场报告,参加100次活动,这样你就是一名独具特色的交大人了。”
法学51班的王安宁已经在交大度过了三年时光,谈起交大,她说:“每当校歌想起时,我对学校的感激就在心中交织、激荡,能够在学弟学妹们踏进校园伊始就向他们介绍美丽的校园,我很荣幸。”
近年来,学校在学生中积极推行“四个一百”育人行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建设底蕴深厚、境界高雅、开放包容、创新活跃的校园文化,打造师生高度认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使学校成为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2016年4月7日至9日,庆祝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的“为世界之光——饮水思源之夜”大型校园文艺晚会倾情上演。王安宁作为演职人员参与了三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还记得寒假的冬训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大家在排练之余会在桌子上凳子上角落里争分夺秒地学习和看书。此外,晚会当天,我们在舞台上尽情表演时,感受到的都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我们要用心、用情去演绎交大的百年沧桑。”
对于未来,王安宁谈道:“‘爱国、奋斗’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值得一辈子去追求的事,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交大的故事,是一部永不完结的史诗,它带给每个交大人的除了感动,更是力量。“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离不开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个平凡的梦想、每一份平凡的事业,以及每一份行动和担当。西安交大,也将继续沿着西迁前辈的奋斗足迹,矢志不渝,开拓进取,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创造留有历史印记的新贡献而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