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趁年华,莫负阅读好时光。当西安交大、朗读亭和世界读书日三者相遇,将会出现哪些不一样的故事呢?4月23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朗读亭再次进驻交大的第五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校内外的众多朗读爱好者纷纷在“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队,希望能在“朗读亭”中讲出自己的故事,传递内心的诉说。
传西迁烽火 承先辈精神
“梧桐道,书香飘,桃李芬芳娇。春风拂柳旭日升,光阴寸金寸。诲不倦,学不厌,师友多英贤。一曲高歌壮胸怀,终生忆恋念!”84岁西迁老教授潘季来到“朗读亭”,他先前将《送别》进行了重新填词和改变,形成了一首新的歌曲《忆母校》。“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非常感人,虽然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但是当下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依然很喜欢这首曲子。我准备朗读这首《忆母校》,希望唤起校友们对母校的怀念与热爱,让校友多回家看看。”潘季深情地说。“犹记毕业时,钟兆琳教授带着我们唱‘男儿志在四方’。钟教授教导我们,毕业以后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作为钟兆琳的助教,每当回忆起钟老先生的教诲,他总是充满敬意。“那些话言犹在耳,值得我用毕生的经历去思考和追忆。”
化生71班的罗宁烽已经在亭子外练了好久。“我想读的是汪国真的《走向远方》,因为这首诗让我对交大西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交大曾经参与西迁的老同志们无比崇敬。在这首诗里面,我仿佛可以看到风华正茂,头角峥嵘的青年才俊坐上西迁的列车奔赴大西北。不论有多少的艰辛和困苦,西迁老教授们始终都保持着朝气蓬勃的面孔。”罗宁烽说。芳华岁月,向西而歌。几十年前的西迁教授们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想,在结伴同行的路上,每一个脚步都坚实而有力量。“诗中的最后一句‘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正是对交大老教授们西迁经历最为贴切的表述,青年奋斗,退而不休。”
人文学院硕7094班的白琳朗读内容是“1957年周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会议上的讲话”。她说,西迁精神对交大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这些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在大力提倡西迁精神,身为交大学子,回顾这段历史,了解当年交大为什么做出西迁的决定,对于我们现在,包括以后的人生选择,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对于西迁,老教授们纵然面临艰难困苦也从未动摇。今天的我们,有幸来到交大,近距离感受西迁精神,我们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努力奋斗,坚定不移,为建设大西北建设繁荣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仝晓锋和丁江是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演讲与朗诵协会的成员,他们朗读的内容是《西迁之什》,这篇作品是由西安交通大学校友文学联合会副会长、84级电子束校友朱光宇专门为西迁创作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希望通过朗诵的形式,传承弘扬交大的优良品质,以此来鼓舞和感染更多的人。”
“亲情、友情、爱情”情满天下
“《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分享故事,抒发情感,发展文化。”工作人员表示,朗读不同于朗诵,朗读者朗读出来的不仅仅是纸上誊写的文字,更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经历的缩影,带着强烈情感的朗读文章,这才是《朗读者》的真正目的。
机类736班的袁梦祎的朗读选题十分特别,她想读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是最伟大而无私的,也是一代代人之间延续不断的情感纽带。第一次听到海桑的《给我的孩子》这首诗时,感觉非常温暖,是爱与亲情将父母连在一起。”袁梦祎如是说。
文试73班的李姝慧在腾飞塔前一遍一遍地朗诵着席慕容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她回忆道,当初曾听过别人朗读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自己在大学一年里成长了很多,更加体会到了父母曾经的辛苦和不易。“身处异乡,总有点乡愁的情感。通过这篇文章,也想给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他们。”
来自中南大学的大四学生林彤和张慧早早地来排队。他们讲到:“我们学校也有朗读亭的活动,但是当时没有排上队,现在到西安旅游,来到了西安交大,要一圆进朗读亭朗读的愿望。”林彤说她想朗读《围城》里一段关于想念的文字,“大四到了,马上要毕业了,同学也要各奔东西。每天都要想念很多人,毕业后可能不会联系,但也不会忘记。”。张慧则想读杨绛《我们仨》中的片段,她说,书中家人三人相知相守的平淡和乐趣值得每个人细细揣摩。
董奕涵是一名小学生,在人群中高声朗读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谈及这篇散文,她讲到,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不畏世间千难万阻,我要以这篇散文来激励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
传递一份力量 寻找一片心境
Timothy是学校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陈默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朗读亭里共同朗诵了孟浩然的《春晓》。“来到中国已经4年了,因为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因此我在平时也注重练习普通话。”他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毕业后打算继续留在中国读研。
材料物理专业的杨潇是《朗读者》的忠实观众,她准备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节选。因为她在上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情一度十分沮丧,但当她看了《朗读者》第一期中董卿推荐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感触颇深,“能让我好好思考对未来的规划,包括怎么面对困难。”谈到朗读的感受,她提到朗读和默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将文字读出来的过程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表示,这几天将再次来到“朗读亭”,朗读一篇倪萍曾经读过的《姥姥语录》。“每每读到这本书时,我都不禁潸然泪下,因为生活中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会给我讲做人的道理。”
“《真爱生命》中简单的语句能够给我带来力量和希望,所以我一直以此来激励自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段慧选择朗读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她坚信,朗读能够给人带来希望,赐予人正能量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也希望这首诗能够激励其他处于迷茫境地或是遭受挫折的人,带领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饱蘸着邓颖超对周总理的作为妻子的思念和作为战友的怀念。”能动学院硕5012的朱晨钊在亭中朗读了邓颖超在周总理逝世十二周年时写的这篇文章。他说,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周总理是他最崇敬的人,而今年又是总理诞辰120周年。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7095班的李东萍朗读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段)和《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选段),她说:“我想把它送给我的同班同学,研究生生涯虽然短暂,但是我们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希望这两本书能够时刻激励我们,给我们以更多的奋斗力量。”
一方小空间,一台留音机,是最淳朴的读书场景记忆。“朗读亭”外的队伍还很长很长,每个人都怀揣着心语和情感,希望可以通过那座小亭子,传递一种声音,更传递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