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哪儿来?我想,除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自我实现。而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对前者有促进作用。“家国天下”,个人和家庭好了,国家和社会当然也能受益。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我所理解的自我实现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则在于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教育奠定民族延续的基石,科研夯实国家强大的根本。
但是,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实挺难。具体到科研,相比于“妙手偶得之”,我更倾向于认为大多数认知边界的拓展都是苦心孤诣的结果。首先的难题在于如何将学科前沿内的现有知识体系建立在脑海中。拓展人类知识的前沿,如果前沿都不知道在哪儿,谈何拓展?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巨人的肩膀在哪儿?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群聪明有创造力且有探索欲的大脑,努力与真实世界遇到的或者想到的各种问题做斗争,发展出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承,为未来科学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九层之台,始于累土”,通过文献阅读传承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开始探索科学研究的起点。
努力内化现有知识体系后,就可以逐步理解某一学科从哪儿来、大概要到哪里去、自己又能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慢慢有了一些创新的灵感,掰开了揉碎了再反复咀嚼。然后开始搜集数据、分析样本、构建模型。大体有个结果了,每天数小时坐在书桌前,其他杂念都暂时屏蔽,一点点将研究结果和脑海中的所思所想付诸指尖。这一系列过程是对集中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咬牙坚持一段时间终于完成了,电脑一扔,“再也不写了”。但终归割舍不下心里那一点追求,也不忍辜负了祖师爷恩赐的这一点点资质,于是又寻寻觅觅下一个灵感,继续循环这个过程。
“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创新不是时髦,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为知识增长作贡献是伟大的事业,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在为这项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努力追求自我实现,这是学者生涯中幸福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