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我是新传人】徐龙:于细微处传递爱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8-04-17 15:02 浏览量:

徐龙,他本有一个硬气的名字,却被同学们叫做“龙妈”。“徐龙老师就像我的家人、父母、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用语言、用行动照顾我、关心我、鼓励我。”这就是同学们心中的徐龙老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徐龙老师就像春雨一般,总是于细微处表达着对学生的爱护,对工作的热爱,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着正能量,致敬着他敬佩的西迁老前辈,践行着他心中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感化了我”

2007年,徐龙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和所有新生一样,他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西迁馆,了解了学校过去的历史沿革。看到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段段动人的事迹,20岁的徐龙心潮澎湃,西迁精神从此在他的心里深深扎根,“从那一刻起,我发自内心地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交大学子而自豪”。

2015年,徐龙成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的第一年,他被借调到校庆办公室筹备学校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的庆祝工作。在这段日子里,他近距离接触到当时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的老前辈,深深为他们的爱国情怀、大局意识所感动。他也曾问过西迁老人:“有没有后悔来到西安?”,老人的回答一字一句刻在了他的心上,“有什么后悔的?人这一生,怎么都要过,国家需要,不后悔。”老人说得轻描淡写,可是背后又是何种波澜壮阔。那许许多多简单的故事里,却深藏着老人们爱国爱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让真正的“西迁精神”在徐龙的心里生根。交大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的选择,兢兢业业的奉献造就了交大独有的精神财富,这份交大情怀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交大人必须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爱国、奋斗与奉献!

在支教中传递西迁精神

2011年,徐龙作为交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内蒙古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这一年里,他看到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同龄人唾手可得的求学机会对于他们变得遥不可及。这一年里,徐龙曾与同行的队友一起克服因水土不服、气候干燥导致的身体上的不适,曾为支教团学姐在母亲车祸去世时仍强忍悲痛为学生上完课的坚强深深震撼,更不忘学生们好奇的询问、感激的话语与离别的不舍。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段特殊的经历影响了他对人生的规划,“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尽我所能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绘上一抹美丽的色彩。”

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徐龙都会作为带队老师前往青海玉树和云南施甸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活动。相对于长期支教的稳定,短期支教逐渐让当地的老师略有微词,认为时间太短,形式大于意义。在一次与当地学校的书记聊起短期支教时,他听懂了书记的婉言拒绝,便讲起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学生时期去支教的感悟,“人的一生,或许很平凡的一件事情就能创造出很不平凡的结果,正如交大从上海迁往西安时,交大师生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只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他们便来到了西部,他们当初的选择让西部有了一所知名大学,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一定是他在课堂上讲得多么精彩,可能就是他在某一瞬间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想这才是支教活动的意义所在。”这一句话道出了他心之所想,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徐龙的心里,支教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公益活动,更是西迁精神的一种延续,“我会坚持做下去,尽我之所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色彩。”

“让西迁精神感召更多的人”

“他超级暖,去玉树看我们时,会提前打电话问我们队员缺些什么,他给我们带,平时也对大家嘘寒问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却处处照顾着我们。记得他需要从玉树提前回学校时,特意为我们留下各种药品,治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的,治感冒的,驱蚊虫的,他把可能需要的药品都准备上了。”与徐龙老师一起去支教的玉树支教队第七届队长,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石慧同学如是说道。支教如此,生活里的他更是如此,“‘你别着急,我马上来学校。’他本想好好休息的周末,却被我发来的消息打扰,赶来学校几句话就把我拿到医院诊断书时的绝望击垮,让我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日子。”自动化65班的李斯阳想起那段难熬的时光,眼里却是满满的感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温暖在身边,生活是甜的,于我而言,乐观积极的他,是良师益友,更是前进的指路人,让我懂得,无私奉献所能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作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交流最多的人,徐龙坚守辅导员岗位,给学生们讲述西迁历史,回忆支教故事,认真举办好每一个活动,做好每一场主题教育,开展好每一次知心谈话,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学生们感受到西迁精神的高尚内涵,承担起交大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传承好、践行好交大精神,共同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青春与热血。

文字:张洁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