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铸造耐磨材料研究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位执着的研究者。在工程领域迫切需要的时候,他与铸造耐磨材料结缘;在铸造耐磨材料攻坚克难的战场上,他就是一名勇敢的战士,肩负使命,带领团队攻克一座座难关,时刻保持着冲锋奋进的状态。他把研究当责任,把创新当快乐,把育人当使命。他就是2017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邢建东教授。
三十多年来,邢建东教授一直致力于金属耐磨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中、后期的自主知识创新,带领研究团队始终不懈致力于我国耐磨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通过对高温抗磨材料损伤机制的深入依据,提出耐磨材料微观组织在高温磨损环境中的损伤协同理论及控制技术,极大提高了高温耐磨材料的使用寿命;在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陶瓷颗粒表面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技术,解决了金属耐磨材料高耐磨性与服役安全性的技术瓶颈,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奖三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3本。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几十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铸造耐磨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
心系祖国,情系材料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工业亟需发展,而工业生产必涉及设备零件的磨损,由于技术条件落后,我们自己生产制造的零件在某些方面使用寿命只有两三个月甚至更短,而工业发展迫在眉睫,很多设备零件只有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其检修周期的需求,这使得工业成本加大,工作发展速度随之减缓。
艰苦的条件,重大的责任,针对国家工业领域对铸造耐磨材料的急切需求,西安交通大学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原铸造教研室)的老师们毅然决然挑起了耐磨材料研究的重担。“金属耐磨材料的研究不仅是代表着国家一项技术的研究水平,更是代表着国家的尊严。”邢建东教授的话语里透出一种决绝,一股坚定。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在邢教授的眉梢间看到了无限的激情。
科研初期,困难重重,耐磨材料的成分是什么,其热处理的特点及如何控制其组织和性能?耐磨材料的微观组织对耐磨性有何影响?在我国耐磨材料研究为零的基础上,研究生时期的邢建东教授在其导师王小同、陆文华教授的指引下从文献开始学习,了解国外耐磨材料的研究状况,并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思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他逐渐发现了铸造耐磨材料微观组织与耐磨性的关联性,但在实际的工程生产应用中,材料获得良好耐磨性的同时应具备足够的韧性以保证服役的安全性。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邢建东教授提出了表面复合材料这一理念,并通过金属液浇注、流动渗透的过程一站式完成复合材料制备与部件铸造成型过程,“在实现这一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要想完成这样一个复合与成型一体化过程,涉及到颗粒的分布状态控制、高温液态金属流动渗透过程中的热量传递与冶金反应过程控制、颗粒种类和尺度的选择、宏观和微观界面结构控制以及磨损损伤机制和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从提出这一概念,到最终复合材料部件的成功应用,邢建东教授及其团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表面局部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技术可以使铸造耐磨材料部件在成本提高不多的条件下耐磨性提升十几倍的同时,又保证了部件的塑韧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中、后期的自主知识创新,邢建东教授促进了中国金属耐磨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开创了中国金属耐磨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扎根交大,授业解惑
邢建东教授与交大已携手走过四十三年,与交大共风雨,他早已把他的生命嵌到了交大的年轮里。从1974年来到交大铸造专业学习,1977年留校成为一名教师,1979年成为“文革”后第一位铸造专业的研究生,由此与铸造耐磨材料研究结缘,开始了铸造耐磨材料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征程,后来很多的同窗好友转行,但邢建东教授依旧坚守着他的执着,坚持在铸造耐磨材料的研究领域,坚持在交大这片西北的热土。
从1977年踏上交大的讲台至今已整整四十年,邢建东教授一直用自己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诠释着如何为人师表。而课堂之下,邢建东教授又是一个让人感到无比亲切的长者,他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般关心每一位学生,并极具耐心解惑学生们科研上的问题。正如他的博士研究生吕铮谈到,“邢老师在我们科研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耐磨材料领域“大牛”,邢老师以极大的耐心倾听我们这些“牛犊”的不同意见,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从岔路上走回正轨”。
“家长把孩子送到这来学习,就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信赖。”四十年来,邢建东教授始终坚守着的他的育人标准,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如今,他的学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继续为中国铸造耐磨材料的研究“燃烧”生命。
邢建东教授不仅以严谨、勤奋和执着在铸造耐磨材料领域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实践者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