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身份固化的教育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成为中国新时代对于高校发展的要求。西安交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而我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也成功入选了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成为了真正的“双一流”。作为回国不久的“新鲜”交大人,我深受鼓舞,为自己是一名交大人而深感自豪。
为了突破兴庆校区物理空间较小的限制,同时也为了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西安交大联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教育部的统筹下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践行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历史责任。这一次,西安交大走在了全国所有高校建设“双一流”的前列,创新港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平台保障,将极大地缓解我校目前面临的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同时也为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输出,西安交大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契机,“双一流”与创新港为西安交大站在第三个甲子的起点上再次腾飞插上了双翼!
在美国留学多年,虽身在异国,也深刻感受到祖国近些年的发展速度之快,一项又一项诸如激光、量子通讯、高速铁路的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人才作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西安交大推行“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为青年学者归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保障机制,参加面向海外学者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让我有机会了解交大,接触交大。
刚入职的新教工培训课堂上,马知恩老师指导我们如何教学,朱继洲老师给我们讲解西迁的历史,胡奈赛老师对我们的试讲逐一指导。这三位老师都已年过八旬,他们将自己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交大,在耄耋之年依然继续为交大的发展发挥着余热。马知恩老师在报告前后都给我们这些年轻人鞠一躬,这样一个深情的动作凝聚着一位老交大人的厚重情感,他寄望新能够将交大的精神传承下去,接过建设交大的重任,在新的时代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交大人的使命担当,看到了老一辈的交大人对于振兴交大,民族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交大工作越久,越是能够深刻体悟到西迁精神的深刻内涵,那是一种奉献,一种传承,一种寄托,一种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把自身发展深深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一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尽心尽职培育祖国下一代的敬业精神,是我们新一代交大人立足创新港,建设“双一流”的精神宝藏。我认为,建设双一流要做到:
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渠道吸引一流人才。西安作为丝绸之路重镇,西安交大作为西部高等教育排头兵,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平台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利条件,很多人对西部及西部高校有“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的刻板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开拓思路,不仅要自己宣传自己,还要适当借助知名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广发声,吸引一流人才。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产学研转化。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高校发展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硅谷的定位与发展模式有着相似相通之处。以产学研的紧密转化推动校地合作发展,这是西安交大追赶超越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以优势工科引领其他学科发展。借助西安交大传统优势学科,鼓励系所之间的资源整合,促使每个学科形成四到五个国际领先的研究团队。希望我所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经过五年的发展,充实交大材料学院在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学的研究,在高分子材料,有机光电材料以及系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提升交大材料科学的竞争力。对于底子相对较薄弱的学科,要以人才引进带动现有的研究,鼓励共建实验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研梯队,适当依托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人才优势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西部崛起离不开高等教育,而交大作为扎根于西部的强校,更应该鼓励自己的学生在西部这片沃土上挥洒青春热血,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61年前,有一批知识分子,秉承报国的热情,服从大局,乐于牺牲,无私奉献,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环境,在西部为国家为民族建设了一所一流大学。60年后,我们秉承西迁精神,在新的时代,规划建设创新港,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为将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砥砺前行。美哉吾校,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
【作者简介】
张明明(上图左一),男,1986年11月8日出生。2003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并于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从2007年开始,在浙江大学黄飞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指导下从事基于冠醚与穴醚的主客体化学以及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并于201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夏幼南(Younan Xia)教授(Nano Lett副主编)的指导下从事组织工程的研究,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Lyle Isaacs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非环状葫芦脲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犹他大学化学系Peter Stang(JACS主编,美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超分子配位复合物用于细胞成像,化学传感以及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2017年8月加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超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2008年至今共计发表了51篇论文及专著,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19篇外加英文专著的一个章节,包括PNAS, JACS, Angew. 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论文引用超过2000次,H-index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