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距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成立不过也才两个四季的轮回。对于一个学院的发展来说,两年不过是岁月长河中的弹指一瞬,而对于这个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来说,两年是每一个日日夜夜埋头苦干、奋发前进的蜕变之旅。目前,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发展壮大至18人,兼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0余人。新传人脚踏实地,聚沙成塔,用自己的烛火之光点亮了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灿若星辰的当下和未来。
“新新”学院的“拓路者”
早些年,中文系孕育发展了交大新闻传播学科,学科交叉的氛围带来了文学素养的锤炼、学术思考的创新以及师资智慧的启迪,对早期的新闻传播学科而言更像是一种滋养。
2008年11月,在人文学院、中文系、社科处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以下简称“新传所”)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交大学科发展史上第一次有了以新闻与传播命名的专业学术机构,为交大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对内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新传所成立后,如何将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个人强”转化为“集体强”“团队强”,集中大家智慧,冲击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地,如何使研究生获得更多的专业认同和机构归属,成为新传所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一思路一直延续到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成立。
建院伊始,学院在软硬件配置方面亟待发展,就师资队伍而言,具有新闻传播学科背景的教师仅有6人。大力引进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两年时间里,在学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学院领导广做宣传,与诸多学界青年才俊多方联系、牵线搭桥,为学院引进了10多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目前,学院师资团队已扩大至18人,融合了多种学科背景,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此外,学院还注重与政府部门、新闻业界合作,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具有多学科背景、多领域、高层次、开放式的师资科研队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16年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今年6月文科实验班学生分流后学院将迎来第一批本科生。本科专业的招生,再加上日臻完善的硕士生培养,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趋于完整。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必将带给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蓬勃的朝气和崭新的未来。
青年教师担当学院发展生力军
过去两年,学院在学术活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从举办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参与学术探讨,到邀请喻国明、时间等学界业界大咖开展讲座交流,再到组织读书会、学术工作坊营造学术氛围,可以说,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交大新传人的付出。在这个团队中,年轻的教师们更是勇担重任,教学中兢兢业业,科研上力争突破,工作中不断创新,成为学院蓬勃奋进的生力军。
2016年申楠、蒙胜军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学院执教队伍中的年轻力量。作为“土生土长”的交大新传人,申楠、蒙胜军经历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也见证了交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在他们看来,建院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术转型和学科交叉。作为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并将其作为教学科研方向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授课和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网络与新媒体特征。“工科优势”+“学科交叉”是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不同一般”的基因。学院注重培养和吸收多学科师资力量,以新闻传播、新媒体等学科专业为主体,兼顾交大计算机、大数据、电子信息、管理工程等优势学科,在舆情监测与分析、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网络与媒体融合等领域内寻求创新与突破。目睹学院的成长,不少教师感慨:“起步晚、转型快、变化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学院先后与腾讯大秦网、陕西省委网信办等共建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和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学院志存高远,努力建设成全国领先、区域引领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一流新闻传播学院。”蒙胜军祝福道。
诞生于素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打好工字牌”成为学院的专业特色,因此汇聚了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其中,管理学博士朱多刚老师致力于政务新媒体和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张立老师来自于公共管理专业,参与创办了《舆情研究》刊物,这份舆情内参主要从学术理论和专业分析角度为省委网信办及陕西各地市网信办提供决策服务。“虽然学院起步晚,但往前走的脚步没有慢,别的学院做过的事我们要做,别的学院没有做过的事我们要勇于去开拓。”办杂志如此,干其他事也是如此,学院的年轻骨干们干劲满满。谈及学院未来的发展,“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希望把学院教师共同凝练的新媒体与舆论引导研究、新媒体与基层政府治理、新媒体与社会融合研究这三个主要学科方向做实做好,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张立如是说。
工作上敢为人先,科研上不落人后。吴锋教授发表中文CSSCI核心期刊论文达30余篇,其中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顶尖专业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同时,在《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SCI收录英文论文2篇,在传播学领域顶尖国际会议国际传播学年会大会上发表英文论文2篇,实现了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SSCI论文发表零的突破。吴锋教授近年来更是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协、国家民委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前不久他还荣获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二等奖。陈强副教授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国际新闻界》《中国行政管理》《情报杂志》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新传学子投身科研与实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秉承师志,新传学子们积极承担、参与了不同方向的课题研究和新闻实践,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博士生、硕士生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团队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李明德教授团队已完成或即将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微博舆情生成机制和治理体制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西安城市品牌构建及传播策略研究”、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招标项目“陕西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分析”以及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委托项目“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现状与监管对策调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经验”之子课题“延安文艺人民导向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协同发展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专项资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学创新研究”;与陕西省传播学会共同推出了“陕西省网络传播十大案例年度评选及其研究报告”系列研究、与腾讯陕西等业界媒体也进行了“陕西微信公众号发展报告”等多个合作项目。党静萍副教授团队在健康传播领域扎根研究,带领学生深入关中、陕南地区实地调研,对《百姓健康》系列栏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其他老师的团队也都做得风生水起,影响广泛。
除了参与团队科研,新传学子们还活跃在学术交流的一线。张园博士参加“第三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并做《社会责任推动下的社交媒体公信力提升》主题发言;硕士马宏斌受邀参加“首届中国舆论学年会”并宣读论文;硕士曹冠雄在“2016年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青年论坛上与众多高校学子对话交流……通过参会学习,学生们拓宽了学术视野,了解了前沿动态,完善了知识结构。走进学术会议,亮相学术舞台,新传学子们不仅展示出了自己的风采,更彰显了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精神风貌。同时,新传学子们广泛地参与到媒体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在央媒等重量级媒体报刊中发表文章。2016年8月8日至9月21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了学院硕士研究生乔婷撰写的5篇报道性文章;2016年9月30日,硕士张修宁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性文章《魔幻题材需厚植文化根基》。这些活动成果在学生中起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写照;三尺讲台育桃李,桃李天下报师恩,这是交大新传人的心声。建院两年来,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这个年轻的团队斗志昂扬、敢闯敢拼,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望来路,新传人砥砺前行,薪火相传;展望进路,“新新”院日新月盛,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