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输入信息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其他国家的音乐、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等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冲击。
大学外语教师作为大学生入学后最先接触的一门必修课的老师,在讲授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理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如何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世界、树立理想信念是大学外语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外语教师要成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指导者。“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外语教师大多是在中外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较多,但在教学中不能迷失方向,要时刻牢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外语教师,自己首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生信仰、生命价值、生活态度等教育,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外语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指导者。外语教学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中广泛运用演讲、辩论等实践方法,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技巧外,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考能力,消除学生的迷信和盲从,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外语教师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外语课程教学,要善于教导学生运用思辨意识客观辩证看待西方文明成果,学会辩证分析,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世界,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
三、外语教师要成为开启学生国际视野的领路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要通过外语教学教会学生用国际眼光分析看待现实问题,广泛开展演讲、辩论、翻译、写作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展现中国风范和文化自信。凭借国际话语范式宣传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教导学生通过学习外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国际化视野在世界大格局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四、外语教师要成为激扬学生爱国情怀的领路人。当前中西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也日益加深,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大多围绕母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展开,客观上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更多关注外国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外语教师要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学生爱国热情。如在讲授西方文化过程中可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要求学生用外语翻译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在中西文化及制度的对比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此外,外语教师还要在对外交流中激扬学生爱国热情,唤醒学生民族自豪感,发挥大学生在“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自觉担当好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在对外交流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介中国优秀文化。
外国语学院是学校的教学大院,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分党委高度重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创建“五好示范党支部”和“十佳党支部”为载体,结合外语学院师生特点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开展多语种《党章》知识竞赛,用语料库方法解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通过交替传译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开展双语学《党章》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近四年来,学院先后有3个教工党支部荣获学校“五好示范党支部”,4个研究生党支部荣获学校“十佳党支部”。
分党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教学过程等关键环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