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我的老师,没有西安交通大学对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上,西安交大1957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代表校友发言时几度哽咽,众人无不为之动容。时隔一个月,雷清泉院士再次回到母校参加“院士回母校”报告会,与师生欢聚一堂,笑谈青春年华,回忆峥嵘岁月。
立志报国,从山沟走进交大
时间退回到1957年。在报考西安交大后,19岁的雷清泉激动不已,他知道自己即将拉开崭新的人生篇章。雷清泉的家乡四川省岳池县华蓥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雷清泉回忆说,上中学时,四五十个人的教室里仅靠两盏煤气灯照明。“那时我就想,电能改变家乡的一切!”家乡的贫穷落后激励着雷清泉要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于是,在第一志愿上他郑重写下了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即使是先走路,转坐公共汽车,然后再搭乘火车,历经36个小时的路程才抵达西安,但能够来交大求学,雷清泉满心欢喜。
“我如同走进了科学的海洋,是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六十年后,当雷清泉回忆起当年刚入学情景时,这位近八旬的老人依然兴奋不已。雷清泉是个苦孩子,幼年父母相继离世,依靠奶奶、姑姑长大,家境十分贫寒。因此雷清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立志发奋学习,报效国家。在交大的四年里,图书馆是雷清泉最常去的地方。“当年我经常在图书馆北二楼、三楼自习。上完课我必须要再阅读参考书,这样能学到更多知识。”雷清泉还和同学成立了“自学自教小组”,互相间讲解功课,共同进步。
感念师恩,难忘浓浓母校情
在雷清泉的心里,西迁名师陈季丹教授是大学中最尊敬的老师。“陈老师对学生没有‘架子’。有一次做实验,我把变压器油弄到实验台上了,他没有丝毫责备,边用手帕擦还边鼓励我。”在陈季丹教授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中,雷清泉下定决心,要在电介质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我研究了一辈子的电介质,从未改过研究领域,我这一辈子都要继承陈季丹教授开创的事业。”
在交大的青春岁月里,雷清泉留下的不仅仅是发奋学习的身影,还有课余生活中的青春足迹。义务参加兴庆公园劳动、草棚大礼堂看苏联电影、食堂师傅做的可口饭菜等等都是雷清泉最珍贵的“交大记忆”。雷清泉说难忘食堂里的狮子头、樱桃肉,还有咸肉冬瓜汤,雷清泉高中毕业时只有1米54,四年大学念下来,竟长了15厘米!饭菜滋味虽已淡忘,但学校想尽办法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好”,随着岁月流逝愈发沉淀,令雷清泉深深怀念,满怀感激。
毕业后,雷清泉奔赴祖国东北开展事业,但多年来,他一直十分关注母校发展,曾担任过两届西安交大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雷清泉是电气学院师生口中的“交大雷老师”,每次回到母校他都会去实验室转转,听老师作报告,提提建议。雷清泉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经常亲自给青年教师授课,一起做实验,他真诚希望能为交大学科发展做点事。
自力更生,攻克世界性难题
1987年,在雷清泉选择用半导电高聚物粉末材料研制传感器之前,国外已有失败的先例:在美国海陆空三军和飞利浦公司科研力量联合支持下的美国专家数次研究失败,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这恰恰激发了雷清泉的科研决心:“一定要将这种传感器研制出来。”
当时摆在雷清泉面前的现状是:没有标准样品、没有参考资料、甚至连生产设备都没有,可谓“三无”,一穷二白。“当年交大西迁那么困难,西迁前辈都没问题,我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雷清泉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专心研究,这一干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间,雷清泉几乎没有休过假期,几次春节他都放弃与家人团聚,窝在实验室里,为的就是要拿下这个世界性的科研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雷清泉与团队终于解决了“省坤黑耐热氧化稳定性差”的难题,研制成功了半导电聚省醌粉末材料制备的温度压力双参数传感器。更令人自豪的是,从传感器的材料,传感器设计,到传感处理整个研发过程,都是雷清泉率领团队自主创新完成的,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这一科研成果获得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雷清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奇动情地说:“雷清泉教授,是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贫瘠的土地上,厚积薄发、土生土长的院士。”
“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交大校风这十六字是雷清泉院士一辈子的真实写照。在母校西安交大,那短短四年的求学时光,却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正如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