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招生
1956年高教部确定交大为国家重点高校。我校第一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也是第一次在西安新校址招生,意义非凡。为了确保招生质量,扩大交大西迁社会影响,学校及时组织了招生宣传小组,分别到有关省市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1956年是交大建校60年,上海正隆重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举办了校庆展览馆、远景馆,陈列了交大发展规划和新校舍总体规划模型,以及开放全校实验室等活动,供广大校友和全上海市高中应届毕业生参观。在外地,当时考虑主要面向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有关省市,确定了洛阳、西安、兰州、成都、武汉、长沙、南昌等7个城市。当时还决定从校庆展览馆和远景馆挑选部分展品,交由招生宣传组同志,带往上述地区开展招生宣传和展示。同时,还派了总务科的刘志忠同志和我两个人“打前站”,提前赴上述各地区与有关的教育、招生部门联络,说明来意、难处和要求,请给予帮助,在极短时间就落实了我校招生宣传组在各地招生需要的多项准备工作。
二、录取
1956年我来了西安之后,就和张鸿一起搞西安第一届的招生录取工作,整个录取工作持续一个星期左右。生源主要集中在陕西(差不多占到了一半)及其周边地区,像河南、四川、甘肃等省,南方、北京以及江浙地区的比较少。当时南方对西北的印象是很差的,认为陕西是比较荒凉的。总体看,优质生源还是比较多的。录取的时候,除了总分之外,各分科(数学、物理和外语)方面还有更高要求,一般要高过多少分数,要比其他科目高一些。再就是专门人才,像体育(田径、排球、体操和游泳)的、文艺的特长类的,当时我们在录取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还是比较看重特长,文化基础课略有照顾。但课堂上是一视同仁的,我没有听到说这部分成绩不好留级的情况。
我们第一届招生的时候,就强调新生的质量。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个河南的学生,他考得很好,但是一个富农。按照一般的规定,地主和富农是不收的(土改时期化成分),强调贫农和贫下中农,但他数学考了一百分。张鸿亲自参加了招生录取了,我看了学生这个情况后,就问“要不要啊”,他说:“要”。
通过我校在招生宣传方面的一系列活动和努力,加上当时高教部对我校招生工作的领导和大力帮助、支持,1956年我校招生工作顺利,成果可喜,那年招生质量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有所提高。
招生部分摘自张玉璋《交通大学西迁琐忆》,录取部分摘自赵世星《张鸿副校长对交大西迁的贡献》,转引自《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第二辑)(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