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要闻聚焦>正文
要闻聚焦

【校史故事365】225 校门沧桑话交大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11-18 22:05 浏览量:

1949年,在交大任职的亲戚的带领下,我去观看华东军政大学文工团在交大新文治堂的演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坐落在华山路1954号的交通大学的校门。校门古色古香,琉璃瓦顶,中间是钉满铜钉,平时不开启的两扇朱漆大门(行人由左右边出入),上方还悬挂着曾任过交大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题书的“国立交通大学”金字牌匾,其形式极像故宫“午门”、“乾清宫”、“太和殿”等牌匾。整座校门给人以威严和庄重之感。第一次见到交通大学的校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并萌发了以后要进入这所大学学习的愿望。

1952年,我如愿考入交大机械系。由于当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并参照当时苏联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所以开学日期在国庆节以后。1952年10月的一天,我带着入学通知书,随着校园的喇叭轮番播放着对新生的欢迎、交大光荣传统的介绍以及“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的激扬歌声跨进了向往已久的交大庄严的大门。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6年春大规模迁校工作开始。9月份开学,一年级新生均往西安报到。刚刚留校担任助教的我,于9月18日与多名同窗四载的老同学,在上海华山路上的古老校门前依依惜别,搭上了驶往西安的列车。而古老的校门上“交通大学”已为“上海造船学院”所替代。

9月19日到达西安的新校址。当时正在进行大规模基建,作为教学主楼的中心楼和部分师生宿舍,已耸立在唐兴庆宫遗址对面。但学校既无围墙更无校门,校内外都是土路,整个校园都是基建工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所以大家就戏言“晴天洋(扬)灰路,下雨水泥路”。由上海搬迁来的“交通大学”校牌(现存校档案馆),也只能暂时悬挂于中心楼的门柱上,也许这可以称之为交大西迁之后的“首座校门”吧!

不久,迁校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即将来临,总务科的工人为迎接国庆,赶建“临时校门”,我一见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询问之下方知是完全按照1955年国庆节时,上海华山路校门口搭建的“国庆牌坊”仿制的。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特意寻找到了当年建造这座“临时校门”的退休老木工张世喜师傅。他告知,1955年上海校门口搭建的“国庆牌坊”是他领着木工制作的,迁校后的第一座“临时校门”也是他组织木工建造的。难怪两者“形同一体”了。张世喜师傅还告诉我,迁校初期,置于校门口用于警卫值班和接待采访者的灰色小木屋,也是他按照华山路校门口小木屋的样子亲手仿制的。

这座为迎接迁校后第一个国庆节赶制的“第一座校门”也就是以后大家在有关交大校门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中见到,称为交大西迁之后的“第一代校门”。

注:本文编选自张镇生(1934-2002)《校门沧桑话交大》一文,原载于《校友之声》1998年第二期。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